天然气在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动冷凝特性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dong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壳式换热器常被用作天然气液化流程中的预冷冷凝器,是液化流程中的关键换热设备。管壳式换热器在用于天然气液化预冷流程时,天然气混合冷剂流经换热器壳侧,低温海水流经换热器管侧。通常在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安装折流板来增加制冷剂的流速以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螺旋折流板能够有效减小流动阻力、减少流动死区、有效缓解换热器的振动等,因此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通常被用作海水冷凝器。鉴于混合冷剂与纯冷剂换热特性的差异,研究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的流动冷凝特性,对于优化换热器结构以及防止换热器失效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天然气在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的流动冷凝特性,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设计并搭建了研究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动冷凝的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能够实现对测试样件的入口干度、热流密度、质流密度等参数的控制,以测试不同工况下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其中,测试样件的冷凝压力、热流密度和质流密度等参数与实际液化天然气工厂应用工况相接近。实验测试样件为一台小型卧式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其管径、管排布置及折流板结构参数等均基于实际海水冷凝器进行设计。并在测试样件上设置了高压玻璃视镜,用于观测测试样件壳侧的两相流型。通过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实验得到的换热系数相对误差在±10.5%以内。其次,实验过程中随着质流密度和干度增加,分别观测到了滴状流、滴柱状流和柱状流。实验研究了纯冷剂丙烷和乙烷/丙烷混合冷剂(配比0.5/0.5)在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得到了入口干度、热流密度和质流密度等参数对换热器壳侧流动冷凝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在实验工况范围内,两种介质丙烷和乙烷/丙烷混合冷剂受干度、热流密度和质流密度的影响规律接近。在干度0.4~0.9范围内,换热器壳侧换热系数随干度增大逐渐增大;当干度增加为1时,换热系数急剧减小。随热流密度的增加,丙烷和乙烷/丙烷混合冷剂壳侧换热系数均单调递增,且增长速度逐渐变小。随质流密度增加,丙烷和乙烷/丙烷混合冷剂壳侧换热系数均单调递增。与纯丙烷相比,乙烷/丙烷混合冷剂的换热系数减小35%~65%左右。再次,在现有管束冷凝换热关联式的基础上分别开发了适用于丙烷和乙烷/丙烷混合冷剂的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动冷凝换热关联式。对于纯丙烷壳侧流动冷凝,新关联式的预测值与95%实验数据误差在±20%以内;对于乙烷/丙烷混合冷剂壳侧流动冷凝,新关联式的预测值与92%实验数据误差在±20%以内。最后,为了更好的研究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两相流动的气液相分布规律,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换热器壳侧进行模拟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观测结果进行对比。模拟对象为与实验测试样件结构相同的几何模型,并采用VOF多相流计算模型进行计算。模拟得到了换热器壳侧气液相分布、压力分布、流动迹线等。模拟得到的气液相分布结果与实验观测的流型结果相一致。
其他文献
俄罗斯术语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术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学者们便开始对它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以及术语学内部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具体学科
目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血液恶性肿瘤,尤其是细胞遗传学正常(即正常染色体核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尽管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
婺剧是中国浙江省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它的音乐夸张、粗犷,极具地方特色。因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的表演方式,吸引了不少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关注。如竹笛演奏家赵松庭、俞逊
光动力治疗(PDT)是一种越来越被认可的传统癌症治疗方法的抗癌治疗。PDT治疗过程有三大要素,即光,光敏剂和氧气。然而,大多数第二代光敏剂(PS)具有疏水性和较差的靶向选择性,这限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汶川震区地质灾害无论是规模还是频率都大大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危害。通过野外调研和资料整理发现研究区三条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变化不大,
研究背景胃癌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恶性消化系统肿瘤,胃癌起病隐匿,早期经常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体征以及早期诊断的指标,因此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尤
机器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将人类的双手从枯燥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工业机器人则是机器人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她可完成如搬运、喷漆、焊接、涂胶、码垛等重复性工作。虽然工业机器
金属?金属键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成键方式与电子结构,因此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主族元素的金属?金属键化合物因其低价态、低配位数的金属中心而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尤其
日益严峻的能源及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绿色能源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光伏电池也随之成为研究热潮。其中聚合物太阳电池由于其克服传统无机太阳电池生产成本高、不易加工等缺陷,同时具备易加工、质量轻、低成本等优点,现已成为太阳电池研究领域的主流。近年来发展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光伏材料,具备吸收强、能级可调等特性,其与聚合物给体材料构筑的叠层结构光伏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已达到17%。鉴于带隙和
如今,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能量收集技术之一,该技术将废弃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以进行再利用。为了制造更高效率的更好的能量转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