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它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学校自身资源为条件,教师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国家课程具有全国统一性、整体性、完整性特征,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经济、历史文化背景都不一样,这就导致国家课程在地方的实施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地方效果还会大打折扣,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况在国家课程标准下,因地制宜的实施教育,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必然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挖掘生活中的活教材,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有效实施教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求教师就地取材,充分考虑到本校的主客观条件及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凸显本校的特色。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阳新布贴,是一种利用边角布料在深色底布上做出来的花样,装饰于实用的穿戴、婚嫁及宗教用品之上,运用抽象的造型组合、强烈的装饰色彩、浪漫的构图并和多样化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审美情趣。把阳新布贴民间艺术引进初中美术课堂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锻炼他们手工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文化的美好情怀,使他们主动承担家乡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传播与创新的历史担当。阳新布贴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简介:1、向学校相关领导和部门提出开发校本课程的申请,向同行师生阐述把阳新布贴艺术当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构思及方法;2、组织师生共同搜集阳新布贴艺术的相关资料,老师对这些资料去伪存真、归纳梳理,形成体系;3、老师通过多种媒介给学生详细介绍阳新布贴艺术的产生、发展、基本形式、艺术特色等多方面知识,让学生对阳新布贴艺术有较深入了解;4、组织学生在课堂或课间亲手制作布贴艺术,培养学生的基本制作能力和较为浓厚的兴趣爱好;5、对阳新布贴艺术进课堂的效果和不足进行总结反思,经调整完善后推广相关经验和成果。把本土艺术文化引进课堂,体现学校“办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宗旨,打造本校的特色课堂。本论文立足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把本土布贴传统艺术引进课堂,是对人教版教材内容的补充,更是对本土文化的主动传承和发扬,也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