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T1特异性GVL效应的监测及相关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h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是近来发展迅速的移植治疗模式。由于预处理中细胞毒作用减低,移植后残留白血病的控制更依赖于供者淋巴细胞介导的GVL效应,因此,NST后GVL效应的监测对判断其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虽然从1956年即认识到GVL效应的存在,但直到目前,其判定仍主要依靠临床疗效,关键在于缺乏客观的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致使许多与GVL效应相关的临床问题无法得以深入研究。近来,Rezvani K等通过四聚体及胞内因子染色检测并分析了10例ALL患者移植后外周血WT1+CD8+CTL数量与WT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认为移植后外周血中WT1+CD8+CTL的数量可作为反映GVL效应的间接指标。既往研究表明,Tc1及Th1细胞是介导GVL的主要效应细胞,因此,上述研究虽然从CD8+T细胞角度对移植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了探讨,但忽视了CD4+T细胞的作用。五聚体是在四聚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CTL检测方法,由于结合荧光素多,其荧光信号较四聚体增强,同时,其五个肽-MHC单体呈平面结构,与TCR的结合增强,而且其染色背景减弱,因此,五聚体较四聚体敏感性高。与胞内因子染色比较,五聚体检测侧重于定量分析,而胞内因子染色侧重于功能检测及亚群分析,因此,本实验拟采用五聚体联合胞内因子染色对白血病患者NST前后外周血中的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进行检测,分析其演变,并比较分析全合及半合移植患者、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间上述细胞生成的异同,以探讨WT1特异性免疫反应与GVL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随访35例白血病患者及其供者配型结果;采用PCR等方法监测供受者移植前后WT1基因表达及移植后供受体嵌合水平。在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采用HLA-A*0201/WT1五聚体及胞内因子染色(ICCS)方法检测白血病患者及其供者外周血中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计算CD4/CD8比例。根据上述检测结果比较分析:(1)供者外周血标本中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的检测情况;(2)五聚体及ICCS检测WT1特异性T细胞的异同;(3)患者NST前后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检测上的差异性;(4)上述细胞在NST后生成及峰值时相分布如何;(5)上述细胞NST后变化与WT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7)全合移植与半合移植患者中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生成上的差异及其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之间的关系; (8)全合移植条件下AL与CML病人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生成上的异同及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 WT1+CTL仅在WT1+A*0201+供受者中检出,WT1+A*0201-、WT1-A*0201+及WT1-A*0201-者均未检出WT1+CTL ; WT1刺激后, 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仅在WT1+供受者中检出。(2)五聚体及ICCS检测时,WT1+CTL与WT1+CD8+IFNγ+T细胞在供受者中的检出率及移植后首次检出时间、峰值检出时间分布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后者首次检出时间在移植后+30天内的比例略高于WT1+CTL,而其峰值比例也明显高于前者(P<0.01)。(3)白血病病人移植后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供者及移植前(P值均<0.01)。(4)移植后,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均在+30天左右及+90天后存在检出高峰。(5)NST后,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的变化趋势与WT1基因表达变化趋势基本相反。(6)全合移植患者其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的首次检出及峰值检出时间在+30天内的比例略高于半合移植患者,但移植后早期,上述细胞在全合及半合移植患者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7)全合移植与半合移植患者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的峰值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移植后180天内,两类患者在T细胞亚群及CD4/8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8) AL与CML病人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在移植前后的检出率均无明显区别(P值均>0.05)(P值均>0.05)。(9) CML病人其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的峰值水平略高于AL病人,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两类患者在GDMI后WT1特异性T细胞比例增高率及增高幅度亦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10)移植后早期,AL及CML病人在T细胞亚群及CD4/8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1)、移植能促进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的形成,而且这类细胞主要在移植+30天内生成。(2)、移植后早期生成的WT1+CTL、WT1+CD8+IFNγ+及WT1+CD4+IFNγ+T细胞可以间接反映GVL效应。(3)、全合与半合移植患者在移植后早期WT1特异性GVL效应生成上不存在明显差别,可能与全合与半合移植中免疫抑制剂应用差异等临床因素有关。(4)、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在WT1特异性GVL效应生成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推测两类患者移植及GDMI疗效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类型白血病对相似GVL效应存在敏感性差异有关,而与GVL效应的生成无关。这一研究主要为通过检测白血病抗原相关抗原特异性T细胞以间接反映移植后由T细胞介导的GVL效应提供了一种相关检测方法,进而为通过评价移植后GVL效应对移植预后进行判断、并有根据地适当调整某些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良好的培育机制是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保障。以医学高等级成果培育为抓手,通过学科、项目、人才、诚信、转化等各要素协调互动,完善培育机制,提升成果内涵品质,对于军医
在GaAs衬底上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生长了不同In组分的MetamorphicHEMT(简称MM-HEMT)。通过对MM-HEMT材料中台阶式缓冲层材料种类、台阶宽度、初始组分以及生长温度等生长参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也是国际上检验检疫的传染病之一。根据细菌O抗原的不同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5月确诊的156例肝硬化伴腹水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照组患者只给予西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
研究背景基因治疗是很有前景的生物疗法之一,在心血管、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X1)、帕金森氏病、Wiskott-Aldrich综合征、癌症和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领域中具有极为广阔的应
目的:通过对大鼠肝脏血供干预,分为同时阻断肝右叶动脉和门静脉血供或单纯阻断肝右叶门静脉分支,造成肝右叶坏死和凋亡的组织病理模型,采用MRI、DWI、MRS和造影剂动态增强等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