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鹅副粘病毒(GPMV)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1)中的成员,引起鹅副粘病毒病。该病自1997 年由扬州大学王永坤教授报道以来,在国内很多地区流行。鹅副粘病毒病是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烈性传染病,给这些地区的养鹅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初步试验表明,GPMV 与传统的NDV 的致病性不同,并且常规的NDV 疫苗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该病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Genbank 中发表的GPMV SF02 株及其它NDV 全基因序列,借助Oligo4.1 软件,设计2 对引物,采用RT-巢式PCR 方法对鹅副粘病毒JS/1/97/Go 株的M 基因进行了体外扩增,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M 基因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出的DNA 片断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转化TG1 感受态细胞,经AMP/IPTG/X-gal 平板筛选,酶切和PCR 鉴定后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序列测定表明:M 基因全长1095bp,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65 个氨基酸残基,与参考序列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4.8%~98.9%。研究资料表明GPMV M 基因5,端长444bp 的特异片断主要决定其活性,据此又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克隆M 基因5,端1bp-444bp,命名为M 基因主要抗原位点片断(M1)。将M 基因主要抗原位点片断(M1)同载体PGEX-6P-1 连接后,转化入E.Coli. BL21(DE3)PlysS,经IPTG 诱导表达出目标蛋白,与预计相符。对表达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所表达的融合蛋白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克隆了GPMV/JS/1/97/Go 株的M 基因,并获得了M 主要抗原位点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建立GPMV 免疫学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