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前后经历了8次改革。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引起了空前、持续不断的学术争论,有批判、有质疑,一线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也呈现多元化,有真知灼见、困惑迷茫,也有曲解和误区,青少年体质20几年持续下降严厉冲击了体育课程改革,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首先提出:“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体育课程改革认识不统一和不清楚,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是我们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和逻辑分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运用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相关学科理论,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研究思路,其中“是什么”是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实考察论述了存在忽视运动技能培养的事实,“为什么”是从实证考量和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为什么会忽视运动技能的培养,“怎么办”是从体育课课程的本质和目的两个方面论述了运动技能的培养要回归体育课程,并指出“技术健身论”、“体质论”、“健康论”、“人本论”等不同的主张都需要通过运动技能的习得而实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概念外延在不断地扩大,体育的基础是运动,体育的基本内涵或者说特有属性是身体练习、发展体能和增强体质,作为教育形式首先是身体的教育;课程是指学校中的教学科目和活动。体育课程是学校中体育教学科目和活动,具体指学校中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是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运动能力或者运动方式。运技术是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运动技能既是体育课程的手段也是体育课程的目的。2.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逐渐多元化,人为地扩大了体育课程的功能,反而忽略了运动技能的培养;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运动技能缺乏的现实依据,国家政策法规是运动技能缺乏的政策依据。3.部分一线教师在理念上不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师资短缺、场地设施匮乏;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认识不一,存在对体育课程改革不了解、认识上有误区,体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学校体育课程实践脱节,运动技能培养得不到重视与保障;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逐渐淡化运动技能的培养;美国、日本、韩国的体育课程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4.对体育课程改革理论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体育课程体现了“人文性”而忽视了“科学性”;把体育课程作为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平台;对建构主义的“建构”、“情境”以及学习观直接套用;强调混沌、模糊、差异、多元等观点;过于排斥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夸大了体育课程的功能,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造成认识上误区的共同原因是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学科属性。5.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育体,以身体练习、运动技术学习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为目的。体育课程的基本形式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外在表现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体育文化系统的核心,运动技能的传承是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和具体形式,也是体育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体育课程知识内容的主体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属于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体育运动直接的目的便是获得运动技能,是手段与目的的同一性,运动技能也是知识;体育运动本身具有教育功能,运动技能的获得也是一种教育。健身性是体育课程独有的特性,运动技能是健身性的集中体现。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而获得,这也是体育课程性质的体现。体育课程通过运动技能来促进和完善人的身体美、精神美,运动技能具有独特的美学属性,运动技能本身也是一种美。6.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依次是上下位的概念,体育课程目标包含体育教学目标。现有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没有清晰地提出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只是提出了体育课程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体育课程的实践中,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没有很好地衔接。体育课程的内在要素主要是健身性知识或经验,直接指向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其最直接的形态便是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目标也就是一种体育课程知识目标。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首先是育体,同时兼有育智、育德、育心、育美的功能,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运动技能来实现。从健康的角度讲,体育课程的基础任务是促进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