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运动技能论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5次 | 上传用户:zhai4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前后经历了8次改革。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引起了空前、持续不断的学术争论,有批判、有质疑,一线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也呈现多元化,有真知灼见、困惑迷茫,也有曲解和误区,青少年体质20几年持续下降严厉冲击了体育课程改革,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首先提出:“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体育课程改革认识不统一和不清楚,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是我们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和逻辑分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运用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相关学科理论,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研究思路,其中“是什么”是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实考察论述了存在忽视运动技能培养的事实,“为什么”是从实证考量和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为什么会忽视运动技能的培养,“怎么办”是从体育课课程的本质和目的两个方面论述了运动技能的培养要回归体育课程,并指出“技术健身论”、“体质论”、“健康论”、“人本论”等不同的主张都需要通过运动技能的习得而实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概念外延在不断地扩大,体育的基础是运动,体育的基本内涵或者说特有属性是身体练习、发展体能和增强体质,作为教育形式首先是身体的教育;课程是指学校中的教学科目和活动。体育课程是学校中体育教学科目和活动,具体指学校中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是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练习而获得的运动能力或者运动方式。运技术是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运动技能既是体育课程的手段也是体育课程的目的。2.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逐渐多元化,人为地扩大了体育课程的功能,反而忽略了运动技能的培养;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运动技能缺乏的现实依据,国家政策法规是运动技能缺乏的政策依据。3.部分一线教师在理念上不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师资短缺、场地设施匮乏;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认识不一,存在对体育课程改革不了解、认识上有误区,体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学校体育课程实践脱节,运动技能培养得不到重视与保障;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逐渐淡化运动技能的培养;美国、日本、韩国的体育课程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4.对体育课程改革理论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体育课程体现了“人文性”而忽视了“科学性”;把体育课程作为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平台;对建构主义的“建构”、“情境”以及学习观直接套用;强调混沌、模糊、差异、多元等观点;过于排斥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夸大了体育课程的功能,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造成认识上误区的共同原因是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学科属性。5.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育体,以身体练习、运动技术学习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为目的。体育课程的基本形式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外在表现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体育文化系统的核心,运动技能的传承是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和具体形式,也是体育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体育课程知识内容的主体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属于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体育运动直接的目的便是获得运动技能,是手段与目的的同一性,运动技能也是知识;体育运动本身具有教育功能,运动技能的获得也是一种教育。健身性是体育课程独有的特性,运动技能是健身性的集中体现。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而获得,这也是体育课程性质的体现。体育课程通过运动技能来促进和完善人的身体美、精神美,运动技能具有独特的美学属性,运动技能本身也是一种美。6.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依次是上下位的概念,体育课程目标包含体育教学目标。现有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没有清晰地提出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只是提出了体育课程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体育课程的实践中,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没有很好地衔接。体育课程的内在要素主要是健身性知识或经验,直接指向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其最直接的形态便是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目标也就是一种体育课程知识目标。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首先是育体,同时兼有育智、育德、育心、育美的功能,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运动技能来实现。从健康的角度讲,体育课程的基础任务是促进身体健康。
其他文献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是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力军之一。知识产权工作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工作。由于高校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导致高校
<正> 在希土离子中,Gd3+(钆)离子的特点是具有大的自旋磁矩,而且轨道矩为零,不象其他希土磁性离子那样具有强的自旋-轨道和自旋-晶格相互作用。同时,钆石榴石型铁氧体(Gd3Fe5O1
当前我国旅游业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下正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旅游教育步入新的改革阶段。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规划行业作为其中的引领行业,地位也逐渐得到提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导向,翻转课堂、MOOC等依托信息技术衍生出来的各种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成了世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
本文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对Sm(Ⅲ)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Ⅲ)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有显著的相互作用.其一,Sm(Ⅲ)可
【摘 要】本文提出翻转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课程容量大而课时不足等诸多问题;以动物病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为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前思、打底、演练、拓展和反思等五步互动循环学习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动物病理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95-03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关键作用。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初中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克服教学随意,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根据各自的定位,自觉地按照其规律性去完成各自的任务。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的教学随意性很大:教学目标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