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控”是一个在各个学科和领域都很热门的词语。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监控机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予以保障。我们首先需要对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可以从其监控内容、内部构成、外在保障及功能指向四个方面进行认识。课程监控机制监控的内容包括课程运作的整个过程,即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从内部构成来看,包括课程监控的监测机制、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课程监控工作的良好展开是通过对监控对象进行监测、评估和督导得以实现的。监控机制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内部要素的协调配合和互相支持,还需要通过一些外在因素对其进行保障,主要包括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通过对课程监控机制的内部构成和外部保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课程监控机制的功能指向在于监督、调控、服务和问责。那么,我国现行的课程监控机制是怎样运行的呢?笔者着眼于课程监控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人员构成、运行程序以及实施效果,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关于机制运行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对我国现行的课程监控机制的运行进行理性分析。目前,我国的课程监控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监控机构、监控人员、监控程序、监控实施以及监控的保障等多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课程监控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可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监控机构职责交叉,责权不明,第三方监控机构发展空间有待拓展;地方一级监控人员的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监测工具有待完善,精准性有待提高;监控程序有待完善和创新;监控结果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改进;缺乏完善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因此,我们应正视目前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希望进一步完善课程监控机制,发挥其在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