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研究是一个涵盖宽泛、内容丰富的研究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的核心课题非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莫属,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根本功能,就是政府为了纠正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经济过热或者经济不景气,而传导机制的有效与否正是直接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成败,宏观经济能否避免周期性的大波动取决于这条生命线的通畅与否。而在货币政策的各种传导机制中,利率传导机制是最核心的,并且有众多研究证明其他传导渠道能正常发挥功效,根本上也是要依赖利率渠道的,这就好比树干与树枝的关系,利率传导机制是树干,而其他渠道的传导机制只能算树枝。正是由于利率传导渠道具有如此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理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路径与逻辑就成为了该研究的首要课题。简单来说,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是这样的一个传导逻辑,即央行基于现实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的调整对策,包括宏观经济指标的调整方向和幅度,再以三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为抓手,来影响短期市场利率,主要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然后通过短期市场到长期的股票市场的传递,最终引起几个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从而达到调整国民经济的目的。确立利率传导机制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有其技术原因和时代背景。在技术上,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一套货币政策的监测体系,但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央行主要依靠数量型的货币供应量来监控宏观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加深,研究发现对于数量型中介目标的统计与监控日益艰难,并且货币供应量与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不明显,这就迫使货币当局逐步放弃依赖货币供应量,转而去寻找更合理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样长期以来被西方主要经济体所重视的价格型中介目标变量利率就逐步受到青睐。与此同时,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利率作为各个市场之间重要的资金的价格信息指标,其的作用日益突显,它是联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纽带,利率传导渠道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从我国现实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看,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历经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将市场发挥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转变为市场发挥资源“决定性”配置作用,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迈入市场化的“深水区”。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乃至产品市场等上发挥“指导性”深远影响的基准利率,自然其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核心质疑。因此,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其释放“制度红利”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正受到学界和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地位的提高是逻辑的必然。正是基于上述种种的技术、国际与国内的现实原因,学界花大气力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进行各种研究,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意义,而且它还有理清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金融机制的现实意义,这有助于发现货币政策执行中的制度和现实问题,最终为金融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