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环境危机的伦理思考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面对环境危机的解决之道。文章一开篇从当下环境伦理学的主流话语即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入手,通过论述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演进、理论根据及合理性,阐释了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价值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积极进步意义。但是,随着人类的脚步跨入20世纪70年代,环境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或者说环境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的生存危机。这样,+一方面引发了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另一方面引发了人们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进一步思考。关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流派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面对环境危机的三种解决方式的探讨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内容。   具体说来,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演进。人类中心主义即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心,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言以蔽之,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中心主义大抵经历的历史阶段,即人类中心主义从物理空间意义上或者说从世界观和自然观的意义上界定的古代人类中心主义到从神学目的论的角度界定的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再到从价值观的角度界定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演进。   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剖析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根据及合理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根据即笛卡尔开创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形而上学究其本质是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和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二者的统一。对理性的尊崇导致人类以理性自居,从理性中推导人类获得道德关怀的依据。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作为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对立,一方面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化;另一方面导致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妄自尊大,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理论内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根基--主体性形而上学因来自以消解主体为目的的后现代哲学的攻击反而加强了对主体性的高扬。在理论外部,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存在论根基和人性根基。   第三部分的内容是阐释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流派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基于“生态学”的发展,以整体主义自然观为理论支持的环境伦理学分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流派包括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深生态学。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主要体现在:   1.对理性的尊崇以及由此确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造成环境危机的深层理论根源的批判。   2.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价值作为理论出发点,而价值的依据不过是人类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只看到自然的满足人类利益的工具价值,而没有看到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以主体性形而上学作为理论支撑的人类中心主义因造成了资源的掠夺、环境的破坏同样受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和反思。   最后,对面对环境危机的三种解决方式作了深入的探索。本文指出了面对环境危机的三种解决方式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以及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融合。其中,本文坚持认为,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以及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融合是最为恰当的解决之道。在笔者看来,人类中心主义可视为环境伦理学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而非人类中心论可视为环境伦理学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性特质可以打牢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根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想性特质可以提升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融合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他文献
交往理论是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生存交往视为人的真正交往,认为交往有其特殊的目的,强调正常交往需要具备主体性、语言、爱等主要条件,并指出技术时代对
随着国际化的社会的出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提高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技术发展问题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
重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几千来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高科技也不断涌现。但是,伴随经济、科技一起发展的是思想不断的
在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中,他把罪恶的原因归于个人自由意志的意愿性,把个人是否得救归于上帝的恩典。自由意志作为自我的标志,它体现了个人的主体性方面——判断、推理等;恩典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