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存在于蓝藻、红藻、隐藻和少数甲藻中,是藻类特有的捕光色素蛋白。由于藻蓝蛋白具有对光能吸收传递的特殊性质,已被用来作为肿瘤激光治疗的光敏剂。藻蓝蛋白带有荧光,可制成荧光标记物,用于临床医学诊断和免疫化学及生物工程等研究领域中。近期的研究显示,藻蓝蛋白还具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活性,其中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受到关注,为了提高抗肿瘤活性,富硒藻蓝蛋白的研究也日益活跃。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广泛的药理作用。研究发现,蛋白质能够控制红色元素硒原子的聚合,形成以蛋白为核心、硒为膜,或者以蛋白质为分散剂的硒纳米粒子。该粒子粒径20-60nm,呈红色,易溶于水,对热稳定,不会转化成灰色、黑色元素硒,并且对小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等生物活性。
藻蓝蛋白虽然具有生物活性,但普遍认为不如螺旋藻多糖显著。为了提高其生物活性,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物富集硒,即在培养螺旋藻的环境中加入含硒物质,使硒在螺旋藻体生长过程中被利用并富集于细胞内。此种方法所得到的藻体中各部分均含有硒元素,且较难准确控制藻蓝蛋白与硒的比例。本实验采用藻体外缀合的方法,将纯化后的藻蓝蛋白与一定比例的硒作用,从而得到硒-藻蓝蛋白缀合物,能够准确控制硒在缀合物中的含量,并得到单一的硒-藻蓝蛋白,纯度高,操作较为简便。
藻蓝蛋白和硒都具有抗肿瘤活性,而许多硒.蛋白质复合物也都表现出一定的抑瘤作用。我们有理由假设硒-藻蓝蛋白缀合物因协同作用而使其抗肿瘤活性更强、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程度更低。本实验对硒.藻蓝蛋白缀合物、藻蓝蛋白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探究和对比,期望得到既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又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最大限度减少对机体损害的新型活性物质。
方法:
1.采用细胞破碎、盐溶、盐析等方法,从螺旋藻中提取藻蓝蛋白粗品,探索高提取率、大规模提取的实验条件。
2.设计双水相萃取法最佳方案,纯化PC。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电点聚焦电泳检测PC的纯度。
3.Se(IV)与PC进行缀合作用,并对所得缀合物Se-PC进行表征(主要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并与单纯PC进行比较。
4.KM小鼠随机分组,检验PC、Se-PC对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
5.以CY_为阳性对照组,考察PC、Se-PC各剂量组小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变化,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结果:
1.ATPE法纯化PC最佳条件如下:PEG-4000(w/w)15%,KPi(w/w)16%(K2HPO4与KH2PO4质量比为35:65),pH=6.28,PC粗提液(w/w)10%。PC粗品经此ATPE体系纯化3次纯度可达3.83,回收率23.99%。经超滤后纯度可达到4.04。
2.纯化后的藻蓝蛋白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278nm、360nm和620nm处有特征吸收峰,等电点聚焦电泳测得等电点为4.3。主要技术指标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PC提取纯化技术成熟,结果稳定。
3.Se-PC与PC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比较,620 nm处的特征吸收下降,下降幅度与作用时间、Se(IV)和PC的摩尔比正相关;278 nm和384 nm处的吸收则随Se(IV)和PC摩尔比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红外光谱图中,PC的酰胺I带为1653.2cm-1,为α螺旋,而Se-PC缀合物的酰胺I带为1647.0cm-1,属无规则卷曲。
4.PC50 mg/kg/d、75 mg/kg/d、100 mg/kg/d给药组,抑瘤率分别为25.0%、293%、41.2%;Se-PC50 mg/kg/d、75 mg/kg/d、100 mg/kg/d给药组,抑瘤率分别为33.6%、37.9%、40.8%。且PC、Se-PC各剂量组小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有所增加。
结论:
1.与传统柱层析法相比,双水相萃取法纯化PC的优势明显。ATPE法操作简单,耗时短,每次处理样品量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PC的活性,适合较大体积PC粗提液的纯化工作。
2.缀合物在278 nm处吸光值的增加说明,随着缀合作用的进行,PC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原来位于分子结构内部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暴露于分子表面。
3.PC、Se-PC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抑瘤率均与给药量正相关,最佳抑瘤效果均出现在100 mg/kg给药组,PC组为41.2%,Se-PC组为40.8%。
4.PC、Se-PC对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均有一定的保护促进作用。与CY相比,虽然PC、Se-PC中低剂量组肿瘤抑制率偏低,但却有效地保护了机体免疫器官,此外,高剂量组对肿瘤既有较为理想的抑制率,又不必付出严重伤害机体正常功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