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部位通常先起于直肠,然后逐渐向全部的结肠蔓延,其病灶位于结肠粘膜层以及粘膜下层,且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其重要症状既包括腹泻、腹痛以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腹部的症状,也可有贫血、发热、营养不良等其他全身的症状。该病的病程比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于反复发作,且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该病活动型病例中病变范围广泛且病程长久者,可有并发结肠癌的危险。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得到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各种诱因诱发,像精神情志方面的刺激、饮食的不规律、过度的疲劳以及继发于各种感染之后。由于本病的病因未明,西药治疗上主要以阻断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为主,但复发率高、副作用大,病人难以耐受。为解决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中医文献中虽无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现代医家通常把UC归结到“痢疾”或者是“泄泻”的范畴中。因为患者有明显的发作期和缓解期,且病程比较长,易于反复发作,符合“痢疾”中的“休息痢”或者是“久痢”的症状特点。至于部分症状不典型或者是不明显的患者,仅可见到大便次数的明显增多,以及粪便质地稀薄,则符合中医“泄泻”的症状特点。本病的病因多是外感湿热之邪、饮食不节加之以脾胃虚弱、劳倦过度以及情志失调,导致湿热之邪停滞于肠道之中,与肠道气血相搏结,损伤血络发而为病。近代医家在治疗本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脾气亏虚是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内疡形成为局部病理改变。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兼有本虚,治疗上当以缓解腹部以及全身的症状,控制肠道炎症的蔓延和进展为主要目的;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余邪未净,治疗上当以缓解期的维持以及再次发作的预防为主,采取以扶正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中发挥辨证论治特点,采用中药内服、灌肠、内服加灌肠以及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对近年中医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对中医关于本病的研究进展有了系统的认识,从中发现中医治疗研究的长处与薄弱点,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关于“UC是否等同于古代文献中的“痢疾”?”以及“对UC辨证思路的探讨”。并且对以上观点进行仔细的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