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滑舌鳎伪雄鱼性别相关标记和基因的鉴定和应用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作为一种市场价值较高的海水鱼,是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北方沿海地区养殖普及率较高的经济种。驯化近20年来,养殖规模呈稳定扩大的趋势。同时,半滑舌鳎是比目鱼类中,性别二态性程度最高的物种之一,雌鱼相对于雄鱼具有绝对的生长优势。事实上,由于雄鱼的市场价值极低,生产中,往往只会选择性保留少部分雄鱼作为种鱼进行繁殖,其余会尽早的淘汰。因而,培育全雌或者高雌的半滑舌鳎苗种,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技术人员的育种方向之一。在自然条件及养殖生产实践中,我们知道普遍存在半滑舌鳎伪雄鱼。后者作为一种生理性别和遗传性别不统一的“中性”鱼,可能是造成半滑舌鳎群体性别比例的原因。早前的研究发现,伪雄鱼作为父本产生的后代更趋向于成为伪雄鱼。这打破了正常1:1的性别比例,使生理性别雄鱼在后代中不断积累,比例越来越高。实际生产中,这个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这对半滑舌鳎养殖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造成养殖效益逐年下降。因此,通过人工挑选繁育亲本而控制半滑舌鳎性别比例是近几年被广泛开展的养殖技术服务工作。伪雄鱼的识别已经摆脱了单纯肉眼观察的初级阶段,通过开发的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可以有效的进行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的判定。半滑舌鳎性别标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也在与时俱进,从AFLP标记,到微卫星标记,再到后来的SNP和Indel标记,技术上在不断的进步。本文在整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当下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组学工具,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半滑舌鳎伪雄鱼性别鉴定相关研究,从新的技术方法和研究对象着手,通过对半滑舌鳎全基因组扫描,挖掘半滑舌鳎伪雄鱼性别相关的关键基因和标记,同时,在标记的挖掘过程中,对半滑舌鳎性别标记背后的机制因素做初步的探讨,为解构半滑舌鳎性别决定机制,特别是半滑舌鳎伪雄鱼产生和跨代遗传的机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本论文完成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半滑舌鳎基因组性染色体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式,开发和验证了两个Indel标记和两个SNP分子标记。其中Indel标记较前人开发的标记具有分辨率更高的呈现效果和更低的琼脂糖制备浓度,从而更好的节约了检测时间,降低了检测人力成本。我们将通过基因组性染色体的比对筛选验证到的一个indel标记,利用重组酶等温扩增体系RAA和侧向层析LFD系统相结合,把传统的PCR和琼脂糖电泳检测场景优化,开发了用于半滑舌鳎性别鉴定的RAA-LFD检测试纸条。这也是目前第一个用于鱼类性别鉴定的快速检测试纸。该试剂条可在常规温度条件下(通常为37℃),30min,以样品DNA为模板,实现对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检测和可视化呈现,与传统indel标记比较,一致性达到100%。2.将半滑舌鳎不同性别群体进行了考察性别为基础的GBS简并测序。把性别作为考量性状进行GWAS分析,从而挖掘到了多个性别相关SNPs和一个性别相关的基因。半滑舌鳎的Z染色体上捕获了8个有效的snp可以进行性别鉴定。多位点反应系统将提供更好的准确度和较高的累积排斥率,同时,我们在半滑舌鳎雌雄鱼基因组上进行扫描,首次发现一个性别相关基因prdm6基因,这个基因是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其主要作用是在表观水平调节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转移,其在半滑舌鳎不同性别的性腺中有差异表达,在雄性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伪雄性和雌性,提示我们组蛋白甲基化可能和半滑舌鳎性别的分化和伪雄鱼的发生相关。3.首次在半滑舌鳎精液中分离鉴定到了外泌体。这是第一次从鱼类精液中提取到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粒径示踪分析和免疫印迹的方法证明了外泌体的存在。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半滑舌鳎雄鱼和伪雄鱼精浆外泌体内的差异small RNAs,通过筛选验证,开发到了4个mi RNAs和6个pi RNAs作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可以有效地区别半滑舌鳎雄鱼和伪雄鱼。同时,通过靶基因预测分析,发现这4个micro RNAs的靶基因均与卵巢的发育和维持相关,为后续探讨小RNA调控半滑舌鳎性别奠定了基础。我们筛选到的标志性pi RNAs:pi R-mmu-6643660,pi R-mmu-32360528,pi R-mmu-72274,pi R-mmu-31018127,pi R-mmu-29271668和pi R-xtr-979116均在半滑舌鳎雄性供体中高表达,但在伪雄鱼中表达很低。在6个pi RNAs中,前4个pi RNAs通过靶基因预测与性发育和甲基化有关,后2个信号仅与性发育有关。目前,6个pi RNA在包括鱼类在内的所有物种中的功能尚不清楚,这表明应进一步研究这些pi RNA在与靶标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其他文献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
卵子发生和卵黄发生构成了动物卵巢发育的基本过程,卵黄发生的本质是卵巢卵母细胞中卵黄物质的大量积累。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是卵黄发生过程的关键基因。Vg蛋白可与糖类、脂类等营养物质共同加工形成卵黄磷蛋白(vitellin,Vn),后者是卵黄物质最主要的蛋白质之一。因此,雌体动物体内Vg的表达和合成将会影响卵巢中卵黄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动物卵巢发育的进程。中华绒螯蟹(Erioche
鳜(Siniperca chuatsi)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鳜科(Sinipercidaedae),鳜属(Siniperca),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鳜具有独特的食性与捕食行为,首先,鳜只食活鱼,偶尔摄食虾类,特别是在开口起一直以其他鱼类为饵,食性专一,终身只食活鱼;同时,鳜只对活鱼有捕食行为,对运动目标敏感,在捕食行为中也表现出多种捕食动作,如跟踪,突击,伏击,及一些复杂
鲐鱼(Scomber japonicus)广泛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以及中国东黄海海域,其生态和经济价值较高,目前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重要的捕捞对象。鲐鱼是一种季节性洄游的鱼类,作业渔场的分布与其洄游路线密切关联。作为一种生命周期较短的中上层经济鱼种,鲐鱼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受到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其栖息地和资源量年际变化显著。因此,构建精确的鲐鱼栖息地模型,探索鲐鱼资源响应气
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是生活于滩涂湿地的半咸水两栖性生物是一种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贝类[1,2]。其生活分布区域常见淡水与海水交汇处的高潮带,其温度适应能力十分强、分布范围广阔、野生资源量非常丰富,江苏盐城,上海崇明、浙江温州、福建福安等地一直以来均有销售,被认为是有助治料风湿病、哮喘病,产后大补身体的很有特色的水产品。从形态角度观察瘤背石磺并未进化出完整的心血管系
鳙(Hypophthamichthys nobilis)是我国江、河、湖、库等大水面水体中特有的半洄游性鱼类,为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是我国传统淡水养殖对象,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本研究收集了9个鳙群体,分别来自包括4个国家级原种场鳙群体(湖北石首、湖南长沙、江西瑞昌和江苏邗江)、2个省级良种场亲本群体(江苏漕湖和广西玉林)和3个长江江段捕捞群体(镇江、张家港和常熟),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群体遗传学、
渔业资源调查是开发和保护渔业生物资源的基础,是掌握渔业资源动态的前提,对渔业资源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关抽样调查设计优化的研究仅有潮间带底栖生物断面抽样调查比较、长江口鱼类群落定点抽样调查设计的评价,仍缺乏不同抽样调查设计在不同渔业资源生物类群抽样调查上的比较研究,长江口渔业资源科学调查体系仍待完善。所以,有必要从抽样调查设计优化方面开展
肌肉抑制素基因(MSTN)是脊椎动物中典型的骨骼肌生长发育负向调控因子,其有关核苷酸突变会产生具有较高生产应用价值的“双肌”动物。因而,该基因自发现以来一直都是肉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明星基因。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甲壳动物,其蜕壳和生长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MSTN基因(Es-MSTN)的一个同义突变位点的等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iaevi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随着生产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高密度养殖、营养不充分和水质问题导致了细菌性疾病频繁频发,严重限制了半滑舌鳎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本论文利用哈维氏弧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数据、弧菌病自然发病数据和幼鱼期养殖成活率数据,对其存活(抗病)性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获得如下结果:1.利用2014年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存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在北太平洋生态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已被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NPFC)纳入管理范畴。柔鱼资源量年间波动比较剧烈,在其不同生活史阶段,都受到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柔鱼是一年生的种类,全球气候变化和局部海洋环境变动对柔鱼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