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茶菌是一种在糖茶水中酵母菌、醋酸菌及少数乳酸菌多菌共生培养而成的包括菌膜和发酵液的功能性饮品。口味酸甜清香,有促消化和预防多种疾病的功效,有益于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研究以从福建省漳州市采集的红茶菌为材料,并从中分离得到了多株菌种,对分离纯化获得的3株菌进行初步鉴定,包括2株酵母菌-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C3和长孢洛德酵母(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茶菌是一种在糖茶水中酵母菌、醋酸菌及少数乳酸菌多菌共生培养而成的包括菌膜和发酵液的功能性饮品。口味酸甜清香,有促消化和预防多种疾病的功效,有益于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研究以从福建省漳州市采集的红茶菌为材料,并从中分离得到了多株菌种,对分离纯化获得的3株菌进行初步鉴定,包括2株酵母菌-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C3和长孢洛德酵母(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C5,1株醋酸菌-葡糖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sp)C6。长孢洛德酵母是首次在红茶菌中被发现鉴定。通过测定单菌发酵培养生长曲线、pH、总酸,检测菌株生长性能后发现菌株C3生长最快最好,菌株C6长势最弱;产酸能力最强的为菌株J5和菌株C6。随之选取4株在红茶糖水中生长较快、代谢优良的优势菌株,设置4个不同菌株组合混合发酵,检测发酵过程中各组合发酵液菌浓度、pH、总酸、茶多酚和还原糖含量等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的培养条件下,由菌株C3、C5和C6组合的混合菌群生长浓度最高,还原糖利用良好,菌种生长代谢稳定,茶多酚含量的变化也较明显。综合考虑,得到优化的菌种组合为菌株C3C5C6组合。通过将菌株C3接种于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等3种茶色素的发酵液中,探究微生物发酵对3种茶色素生物转化的影响。对菌浓、pH值和茶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在不同色素中菌株C3均能快速生长,发酵液pH值均下降明显。与各种色素未接菌培养液组的对照相比,经菌发酵后各种色素含量均降低,转化率分别为茶红素42.8%,茶黄素39.5%,降幅最小的茶褐素为20.9%。表明菌株C3的发酵对不同茶色素的转化均有明显的影响。将菌株C3、C6和其菌种组合C3C6接种在茶黄素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分析不同微生物菌种及其组合对茶黄素代谢的影响。在发酵7d后,菌株C6单菌发酵时对茶黄素代谢的影响较大,菌株C3C6混合发酵时茶黄素含量的变化小于菌株C6单菌发酵,与菌株C3单菌发酵时变化基本一致,得出混合菌发酵液茶黄素的代谢变化是取决于菌株C3的代谢。在此基础上,选用菌株C3以茶黄素为发酵基质,运用顶空固相-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前后发酵液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除去发酵液自身会发生的香气物质的改变外,未接菌发酵开始和接菌发酵后对比,香气物质的含量有所差异、种类增多,菌株的生物转化作用对茶黄素发酵液的香气有所影响。发酵液自身的转化对发酵液的香气成分也会有所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导致土地覆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覆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城市植被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植被变化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
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为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创建舒适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等提供科学参考。论文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对1999-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处理,获取了研究区5个时间节点的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专题信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扩展指数对研究区城市绿地的土地利
本文以包含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及连江县部分区域的福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福州市近年来城市宜居性建设的背景,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现状、探讨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依据一定原则,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并参考其他学者建立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选取18个适合评价福州市宜居性的指标。其次,按照居民区尺度,以误差最小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292
21世纪以来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几乎困扰着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目前饮用水处理厂的消毒工艺相对成熟,有多种饮用水消毒途径可供选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此外,人类还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选择利用清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水资源问题是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开展了太阳光电化学饮用水消毒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玻璃碳(RVC)电极电解原位生成H2O2显著强化太阳能水消毒(SODIS
近年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不适当的城市规划政策带来的雨洪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实施了被称为“海绵城市”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战略。流域海绵体对雨水具有吸细、蓄渗和传输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以应对流域的雨洪和干旱。定量评估海绵城市规划前后的流域海绵效应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街区尺度,通过雨水实验和水文模拟的方法评估海绵工程设施的海绵效应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是水文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人类活动导致的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洪水洪峰流量序列的非一致性。为此,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对洪峰流量序列的还现,分析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洪峰流量趋势变化的影响,分析洪峰流量频率分布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还现模拟获取洪水空间变化结果,揭示小流域洪水洪峰流量的变
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多,全球平均温度普遍升高,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水循环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的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因此加大对未来气候变化下流域的水文响应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和流域水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的研究主要是借助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的联合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来源
工作在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块材置于特定分布的外磁场中时,因为自身的超导感应电性和磁通钉扎特性,使其具有稳定的悬浮和导向。基于这自稳定系统设计的磁悬浮列车,在未来地面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系统中,永磁轨道提供的应用外磁场对维持磁浮车的稳定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永磁轨道由若干统一规格的磁轨段组成,由于受到磁体加工工艺及组装精度的影响,导致永磁轨道存
近年来,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流域水文过程效应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水文模型作为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下径流变化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水文模型可以建立流域降雨、蒸散发、土壤下渗、地下水等水文要素对径流的响应过程,并定量揭示和评估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作用下的流域径流变化机制。霍童溪流域的降水气象要素在地域分布上差异明显,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
茶菌是一种传统发酵饮料,不仅酸甜可口,还含有大量有益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本文研究红茶与绿茶作为发酵基质,对茶菌发酵饮料中菌群结构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利用从传统茶菌中分离出的纯菌种构建红茶菌菌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福建省漳州市乡村获得茶菌,以红茶、绿茶为主要原料发酵,对2种茶菌的p H、酸度、还原糖、茶多酚和氨基酸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酵7 d后红茶菌中菌膜厚度明显大于绿茶菌;对菌膜显微观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