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磁浮系统永磁轨道外磁场的分布特性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在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块材置于特定分布的外磁场中时,因为自身的超导感应电性和磁通钉扎特性,使其具有稳定的悬浮和导向。基于这自稳定系统设计的磁悬浮列车,在未来地面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系统中,永磁轨道提供的应用外磁场对维持磁浮车的稳定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永磁轨道由若干统一规格的磁轨段组成,由于受到磁体加工工艺及组装精度的影响,导致永磁轨道存在多种缺陷,使其表面磁场沿纵向(磁浮车运行方向)分布不均匀和沿横向分布不对称,给磁浮列车带来磁阻力和交流损耗,从而降低了高温超导磁浮列车的运行稳定性。本文基于此,通过实验测试和仿真计算对永磁轨道外磁场分布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为开发与构建更高性能的永磁轨道技术提供一定的设计参考。为了探索与揭示永磁轨道上方磁场纵向不均匀分布特性和横向不对称分布特性及其成因,以及其对高温超导块材(YBCO块)静态悬浮力的影响。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建立永磁轨道段和高温超导磁浮系统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求解永磁轨道上方的磁场分布及YBCO块的静态悬浮力。进一步设计搭建三轴运动实验平台,通过相应测试设备,依次对永磁轨道的表面磁场、上表面轮廓和YBCO块的静态悬浮力进行测量。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实际永磁轨道存在多种缺陷,导致表面纵向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横向磁场分布的不对称性,使YBCO块在永磁轨道不同纵向位置和横向对称位置上的静态悬浮力存在差异。通过磁场实验测试结果和仿真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法分析永磁轨道外磁场的准确性。考虑实际中曲线永磁轨道组装难度大和造价高的问题,本文先行通过有限元仿真初步研究其上方的磁场分布特性。首先给出了一种Halbach式排列的曲线永磁轨道机械结构,成功推导其各结构参数间的数学表达式,根据公式,优化设计了基于单块超导块的小比例曲线永磁轨道模型,并通过仿真进行初步验证;其次研究曲线永磁轨道段位形缺陷对其上方磁场分布的影响情况;最后研究分析了永磁轨道在直线状态和换轨状态下的上方磁场分布情况。
其他文献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epidoptera:Plutellidae)是全球范围内破坏农作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由于小菜蛾世代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使得对小菜蛾的防治日趋严峻。生物防治是当今社会害虫绿色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昆虫天然免疫系统成为未来生物防治的一类重要靶标,而溶菌酶是昆虫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效应因子,因此研究小菜蛾
南方红壤区是中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涉及范围广,侵蚀强度大,程度深,威胁着南方广大地区的环境问题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方红壤区十分迫切需要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芒萁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恢复和保持水土功能,然而野外实际环境中存在限制因子限制其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程度强烈地区的生长和蔓延。为促进南方红壤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研究限制芒萁生长
农业干旱既能使农作物减产,又能引发病虫害等次生灾害,是制约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南方土地利用强度大、景观斑块复杂破碎的沿海平原地区,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既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时间变化过程,又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空间变化细节,在农业干旱遥感监测中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在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的致灾因子及其监测机理的基础上,以低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温度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导致土地覆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覆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城市植被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植被变化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
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城市绿地的空间形态变化可为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创建舒适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等提供科学参考。论文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对1999-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处理,获取了研究区5个时间节点的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专题信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扩展指数对研究区城市绿地的土地利
本文以包含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闽侯县及连江县部分区域的福州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福州市近年来城市宜居性建设的背景,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现状、探讨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依据一定原则,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并参考其他学者建立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选取18个适合评价福州市宜居性的指标。其次,按照居民区尺度,以误差最小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292
21世纪以来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几乎困扰着世界上每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目前饮用水处理厂的消毒工艺相对成熟,有多种饮用水消毒途径可供选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此外,人类还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选择利用清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水资源问题是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开展了太阳光电化学饮用水消毒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下:1、玻璃碳(RVC)电极电解原位生成H2O2显著强化太阳能水消毒(SODIS
近年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不适当的城市规划政策带来的雨洪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实施了被称为“海绵城市”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战略。流域海绵体对雨水具有吸细、蓄渗和传输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以应对流域的雨洪和干旱。定量评估海绵城市规划前后的流域海绵效应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街区尺度,通过雨水实验和水文模拟的方法评估海绵工程设施的海绵效应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是水文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人类活动导致的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洪水洪峰流量序列的非一致性。为此,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对洪峰流量序列的还现,分析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洪峰流量趋势变化的影响,分析洪峰流量频率分布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还现模拟获取洪水空间变化结果,揭示小流域洪水洪峰流量的变
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多,全球平均温度普遍升高,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水循环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的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因此加大对未来气候变化下流域的水文响应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和流域水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气候变化水文响应的研究主要是借助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的联合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