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esicht是现代德语中表示汉语中“脸”这一意思的最常用的词。世有千人,其脸各异。人的相貌都不尽相同,更别说语言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了。德语中的Gesicht和汉语中的“脸”这两个词由于受到各自语言和文化背景等不同的社会因素(诸如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传承、经济制度)的影响,必然会出现各自不同的引申意义和使用习惯。比如德国人往往对汉语中的“脸”常用于表示“面子”这一引申义知之甚少,往往不理解,甚至导致误解。本文从语言学和文化对比角度,探讨汉语词“脸”和德语词Gesicht在语义、语用及其文化内涵方面各有何异同,并试着从历史、地理、思维方式或文化差异来对比分析个中原因。文章主要探讨四个问题:一、二者在词义扩展方面存在何差异;二、举例说明在相同词义解读下两词的相同和不同用法以及在不同词义解读下它们的不同用法;三、两词各自的同义词(语义场)及彼此间意义上的差别;四、中国人的“面子”与西方学者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face)有何不同,“面子论”中提出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脸侵袭行为等是否都能与中国人的面子观对等,中国人的“面子”所强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等。文章通过层层分析,力求使“脸”和Gesicht从语义、语用到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透明化-尤其是德国人不能理解或常常误解的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还中国人的“脸”一个真相。实际上,二者虽然都采用相同的方式(比喻和借代)扩展词义,但是各义项的解读呈现出语言及文化的特殊性;二者固然有一些相同的语义,但是在语用上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很大不同;Gesicht的同义词数量虽然比lian多,但是其使用独立性却不如lian的同义词mian强;本文揭示的是两种不同的“面子理论”和“脸文化”:西方的面子理论更多的算作一种个人交际礼貌策略,相比之下,中国人的“面子”不仅教人们怎样礼貌地交流,更重要的是,它是维护人际关系的纽带,它体现出言语交际双方彼此间的尊重,同时又是一种荣誉感的体现,因此更具深重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