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现代文献报道的酸枣仁汤临床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临床指征,归纳出酸枣仁汤的临床运用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支持。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近三十余年(1980年-2015年)酸枣仁汤的临床医案报道,主要资料来源为国内医学期刊中公开发表的酸枣仁汤临床应用的医案报道。严格依据纳入标准对资料进行筛选,将所筛选的医案逐一录入数据库。并进行频数统计,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季节、病程、病因、中西医病名、症状、舌象、脉象、原方药物剂量、加味药物种类等。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挖掘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指征,明确酸枣仁汤主治范围,从而为指导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结果:在酸枣仁汤医案报道中,女性患者总数明显多于男性患者(约为8:5),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1岁-50岁,四季发病无明显差别,致病因素主要为情志因素、劳累过度及感受外邪。酸枣仁汤的主要适应病症为:不寐、头晕目眩、烦躁、心悸、口干、疲乏、多梦;次要适应病证为:食欲不振、多汗、惊悸不安、胸闷等;主要舌象、脉象为: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或脉细数。说明其心肝血虚的病机特点。酸枣仁汤临床应用广泛,不仅用于治疗心系疾病,气血津液病证、肝胆病证、皮肤病证亦较为常用。常用治不寐、郁证、头痛、眩晕等病。在治疗疾病时,最常加用的药物为:龙骨、生地、白芍、当归、牡蛎、五味子、远志、柏子仁等,说明本证多虚、多热的病机特点。临证时重视补法、清法的应用,加味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等。结论: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酸枣仁汤在临证治疗时,不但能治疗不寐病证,而且还能治疗郁证、头痛、眩晕、皮肤瘙痒、胸痹等疾病。可用治心系、气血津液、肝胆脾胃、妇科、儿科病证,甚至更被用于治疗皮肤性及男性方面的疾病。可以说病种繁多。病患主要以中年女性为主,患病主要为情志因素、劳累过度、感受外邪等所致;也与中年女性的特殊生理有关,容易导致心肝血虚,加之情志、外感、劳累因素,致使神魂受扰。通过研究发现,在所有的加味药物中,补虚药的应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安神药、清热药。这也佐证了酸枣仁汤证的病机是:心肝阴血亏损,致使内生虚热,神魂受扰。通过对酸枣仁汤证治规律的统计分析研究,充分把握酸枣仁汤的辨证要点,为拓宽临床应用,临证随症加减用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