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合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丹参促进烧伤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和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复习,回顾了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自由基损伤、保护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抑制过再生、免疫调节作用等功能;总结了培养的表皮细胞来源、表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及表皮细胞的临床应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同时也回顾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及纳米生物安全性问题。目的:构建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研究该复合材料对治疗SD大鼠深Ⅱ度切割伤的作用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角质形成细胞在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上的贴壁、生长及增殖情况。方法:首先用纳米自组装技术将纳米银组装到壳聚糖膜上,再将丹参固定在组装有纳米银的壳聚糖膜上。用无菌试验、热原试验、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皮内刺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对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情况进行评价,再将其用于治疗SD大鼠深Ⅱ度切割伤,通过肉眼观察、计算愈合率、组织病理切片手段评价该材料的治疗疗效,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经该材料治疗的SD大鼠全血及肝、脑、肾中的痕量银进行测定;将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用于培养角质形成细胞,计算培养6h,12h,24h后的贴壁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进行鉴定。结果:通过无菌试验、热原试验、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皮内刺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发现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无菌、无热原、无皮肤刺激作用、无皮内刺激作用、无毒性;该材料用于治疗SD大鼠深Ⅱ度切割伤,术后10d、13d愈合率分别为90.65±4.03%和98.98±5.04%,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愈合率(P<0.05),且经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治疗的SD大鼠无感染;对经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及磺胺嘧啶银治疗后的SD大鼠全血及组织中的痕量银进行测定,发现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组各个时点全血银的含量明显比磺胺嘧啶银组低(P<0.01)。第13d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组SD大鼠创面恢复时,全血银含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与正常组银含量相比,P>0.05),而此时磺胺嘧啶银组SD大鼠创面未恢复,其银含量是正常全血银的5倍(P<0.01)。深Ⅱ度切割伤大鼠使用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和磺胺嘧啶银后,各组织银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磺胺嘧啶银组各组织银含量都比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组高(P<0.01)。在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上培养新生鼠的角质形成细胞,与壳聚糖膜组、空白培养板组相比,该材料显著提高了角质形成细胞的贴壁率。24h时,角质形成细胞在该材料上的贴壁率为65.55±3.01%,在空白培养板上仅为28.61±2.23%;12h、24h时,角质形成细胞在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上的贴壁率是最高的,而6h时,角质形成细胞在壳聚糖膜上的贴壁率最高。另外,在该复合材料上几乎没有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结论:丹参纳米银壳聚糖膜复合材料无菌、无热原、无刺激、无毒性,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周期及抗感染功能,且机体对纳米银的吸收比经典创面抗感染药磺胺嘧啶银要少得多,减少了银中毒的可能性,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该材料能显著提高角质形成细胞的贴壁率,并能促进其增殖,且增殖的角质形成细胞保持原有的生物活性,该材料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将为研究应用组织工程化皮肤开阔美好的前景。
其他文献
锚杆锚固后主要作为抗拉构件发挥作用,过去多采用压气注浆锚杆.注浆法存在生产费用高、施工速度慢、胶结材料流失损耗严重、工人劳动条件差等缺点.国外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
本文主要研究了铝合金车体大部件的制造工艺,其中包括组装工艺、焊接工艺、打磨调修工艺,以及在制造过程当中遇到的工艺难点,进行论证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使铝合金车体大部
为揭示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率变化规律,有效降低底水锥进对油藏开发的影响,在建立底水油藏数值模型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对水平井见水特征参数b的6个影响因素(水平井
现代都市农业是针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与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初步梳理基础上,针对制约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