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件句是复句中的重要类型,研究条件句的接续形式一直是语言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与其它语言相比,日语的条件表达形式复杂多样,特别是其最典型的四个形式「卜」、「タテ」、「バ」、「ナ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直以来都是日本语言学界的关注焦点。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每个形式的各自特点、还是形式间的分类问题都得到了广泛探讨。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目前的研究很少有从条件这一统一概念出发对「卜」、「タテ」、「バ」、「ナテ」进行系统化分析研究的。换句话说,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独对四个形式的意义用法做出介绍,将其分类,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条件概念,并始终在条件概念内部对四个形式进行考察,并将其归类的。如果将「卜」、「タテ」、「バ」、「ナテ」看成是构成条件表达体系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从形式间的统一互补性角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许多一直以来尚未被注意,甚至是一直被忽略的问题。比如对四个形式各自特点进行研究的,往往所得的结果非常相似,而我们在条件概念内部进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些结论中有些是可以进一步加以限定的,而有些结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很难用一个统一视点去解释「卜」、「タテ」、「バ」、「ナテ」。另外,对四个形式的分类研究,其中的分类标准经常是多种多样的,而研究者往往不会对这些分类标准进行统一系统的解释,也就很难给出一个更科学有效的分类方案。本文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借助「卜」、「タテ」、「バ」、「ナテ」的体系化研究。但是进行这一研究并不容易,其主要原因是「卜」、「タテ」、「バ」、「ナテ」这四个形式之间具有许多不易区分的重合性用法,仅仅从日语角度出发想要明确解决其区别统一问题本身就非常困难,而在此基础上还要用一个统一标准去区分则更是难上加难。在此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日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为在日语层面不易区分的问题开拓一个新的视点,对目前日语条件表达形式的区别分类问题给出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解释。本文首先调查了目前现有的进行条件句日汉对比研究的材料,在调查后发现,这样的研究非常少,而已有的研究往往是以「卜」、「タテ」、「バ」、「ナテ」中的个或三个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目前还没有发现将四个形式同时作为研究对象的。由于这些研究往往只重视单个,或几个日语形式与汉语的对应特点,并没有从条件概念这一统一视点出发,因此,不可能系统的把握日汉条件表达形式的对应关系,也就不可能对上文所说的日语条件表达形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解答。在此前提下,笔者首先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即:在“标记两个未发生事态依存关系的”条件表达形式这样的一个统一范畴下,对日汉形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卜」、「タテ」、「バ」、「ナテ」与其主要汉语对应形式的分析,得出日语条件形式的主要特点和其统一体系。作为研究的第一步,本文首先确定了与日语相对应的最为典型的汉语形式,即:与「卜」相对应的“一……就……”、与「タテ」相对应的“了……就……”·“如果……就……”、与「バ」相对应的“只要……就……”·“如果……就……”、与「ナテ」相对应的“如果……就……”形式。通过以上形式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汉语形式呈现出了一种明确区别于日语的特点,即一个汉语形式往往不能表达多种接续意义,只能表达一种确定的接续意义。本文利用汉语的这一参照特点,对日语各个形式的主要意义和用法进行了重新的区分和定义。所得结果是:在连接条件句时,「卜」主要表示前后事态在时间上融合在一起的同时性关系;「タテ」主要表示前后事态在时间上完全断开的继起性关系;「バ」主要表示说话人假设前项事态必然发生,后项随着前项事态的必然发生而发生的逻辑关系;「ナテ」主要表示说话人假设前项命题的成立并由此得出后项命题的逻辑关系。同时,由于日语可以随着前项性质的改变(状态谓语和非状态谓语;假设性命题和非假设性命题等),表达不同的接续意义,除了以上的主要用法之外,「卜」、「夕テ」、「/バ」、「ナテ」还出现了用法转化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卜」从主要表示前后事态的融合性同时时间关系发展到可以表示断开性的同时时间关系(近似于「夕テ」的继起性时间关系);「夕テ」从主要表示前后事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特点发展到可以表示其在逻辑上的继起性特点;「/バ」从主要表示前后事态的必然性逻辑关系发展到可以表示非必然性的逻辑关系;「ナテ」从主要表示由前项推导出后项的逻辑关系发展到可以逐渐脱离逻辑关系,表示提出一个话题并对其进行解释。以上的结论都是基于条件表达形式这一共同的范畴所提出的,在这一共同前提下,我们将以上各个表达形式的意义和用法进行系统分析就会发现,首先根据每个形式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将「卜」、「タテ」、「バ」、「ナテ」分为以表达时间关系为主的“时间性条件表达形式(「卜」·「タテ」)”和以表达逻辑关系为主的“逻辑性条件表达形式(「バ」·「ナテ」)”。“时间性条件表达形式”不考虑前项事态在未来是否会成立,只关心前项成立之后的问题,而“逻辑性条件表达形式”强调说话人通过一定的思考,主动选择某一命题作为前项命题,并由此提出后项的逻辑思维过程。本文从说话人对前项事态是否进行直接干预的角度进行区分,认为不进行直接干预的前后项的时间关系凸显,而进行直接干预的前后项的逻辑关系凸显。在这一统一标准下,我们不仅能系统解释为何将「卜」、「タテ」、「バ」、「ナテ」分为“时间性条件表达形式”和“逻辑性条件表达形式”两类,还能进一步对“时间性条件表达形式”内部的「卜」和「タテ」,“逻辑性条件表达形式”内部的「バ」和「ナテ」进行解释。即:「卜」和「タテ」都以表示时间关系为主,「卜」强调同时性,「タテ」强调继起性。而「バ」和「ナテ」都以表示逻辑关系为主,「バ」强调说话人对前项事态进行直接干预,而「ナテ」强调说话人对前项事态不进行直接干预,能够对前项事态判断持保留意见。通过日汉比较研究,本文不仅用统一标准将「卜」、「タテ」、「バ」、「ナテ」四个形式体系化,还发现了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提及的四个形式的用法连续性现象。即通过汉语的参照作用,我们发现每个日语形式都在各自主要用法的基础上向另一个用法拓展,日语每个形式在发生用法转变时都与另一个形式产生不同程度的交集,四个形式都处在一个相互联系之中。具体来说,「卜」在发展到可以表示断开的同时性时间特点时与「夕テ」的主要特点相交,「タテ」在表示逻辑上的继起性时与「バ」所表示的非必然性逻辑关系相交。而「タテ」和「バ」在表示逻辑上的继起性和非必然性逻辑关系时又与「ナテ」的主要特点相交。此外,「卜」和「ナテ」还表现出从条件表达用法向相邻的其它表达用法的拓展,「卜」向时间句表达用法拓展,「ナテ」向主题句表达用法拓展。本文对「卜」和时间句表达形式,「ナテ」和主题句表达形式对比研究后发现,「卜」在不能表达完全重合的时间关系上与典型的时间表达形式不同,而「ナテJ在不能表达说话人新提出一个话题,并对此话题进行任意的解释这一点上与典型的主题表达形式不同。以上,本文从一般语言学对条件表达形式的定义入手,将「卜」、「夕テ」、「バ」、「ナテ」统一在了条件表达形式这一范畴中,和与其相对应的主要汉语条件形式进行了系统化的对比研究。利用这一对比研究成果,本文不仅用统一的标准,系统分析了日语条件表达形式,将其明确进行了区分,而且发现了其间日语的动态用法分化现象,指出了日语各个形式之间、“时间性条件表达形式”和“逻辑性条件表达形式”的相互联系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解释了一直以来尚无定论的日语条件表达形式内部的区别统一问题,而且对一直以来汉语研究中不对“一……就……”、“了……就……”和“只要……就……”、“如果……就……”进行整体性研究的现象给出了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可能性,并指出了其间具体的区别和联系。另外,本文的对比研究成果是基于日汉两语进行的,这一结果必然能为中国学习者的日语教学服务,提出更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案,更好的指导日语条件表达形式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