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金融学研究中,信息披露作为增强市场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被纳入微观机制的分析之中,其披露的有效性与传导的充分性影响着市场微观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而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此相对应的是,信息经济学也将其纳入经济学范畴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主体行为。在现实世界里,信息披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成为市场环境和市场成熟度的重要表征。因此,信息披露不仅对企业和投资者等市场参与主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督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以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不对外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其内部形成的会计信息仅供企业管理、纳税和国家宏观决策所使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我国的市场结构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上述不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在国务院证券委及中国证监会成立后逐步得以改善。随着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的先后成立,上市公司开始正式对外披露会计信息;1993 年,《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司法》相继得以颁布,使得会计信息披露开始具有全国统一的规范性要求,并且信息披露的形式逐渐规范化,法律、法规也逐步健全起来。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会计信息披露在质和量上仍存有不少不足之处,并由此暴露出公司经理人员及会计人员披露虚假、误导或存有重大遗漏的会计信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正是基于当前的信息披露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为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披露,其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是什么?信息披露的原则和方式主要有哪些?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历史沿2革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何评价我国当前的信息披露体系和作用机制?第二,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如何产生,信息应该达到怎样的质量要求?上市公司应该披露哪些会计信息,什么时候披露,何种方式披露?三是如何保证披露质量?第三,为什么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那些主要问题?解决的措施和方法是什么?基于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全文分为五章进行研究:第一章,会计信息披露概述。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历史沿革及其主要的特征和原则,以为后续章节的分析提供事实依据,本章拟采用归纳分析的综述方法,就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以及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二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理论分析。本章运用现代金融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从有效市场假说、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与重要性。首先,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将市场分为三类,即强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弱式有效,其有效程度取决于市场价格对披露信息的反映形式和程度,由此决定着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已趋于弱式有效市场,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其次,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指相互影响的交易双方之间信息分布不均衡。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需要股票市场监管机构及受其支配或影响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介入,为之制定出一份有关信息披露的公共契约,并依靠其权威性采用一定的强制性手段保证其实施,从而更合理、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扼制道德风险,增强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信心,必须基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及有关监管机关对信息披露的管制。第三,市场投资者与经理人员间的相互3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非合作博弈过程。为扼制披露造假现象,除依靠重复博弈形成的制约机制外,尚需倚重于信息披露管制,有关监管机构可对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及其披露作出规范,并强制要求其接受审计鉴证,在此基础上对于违规者设置相应的罚则 。第三章,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在上一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者和监督机构的角度深入透析信息披露的生成机理和作用影响机制,并对证券市场的会计规范体系提出设想。首先,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外在需求动因在于提高其经济决策的合理性和评价经理人员代理责任履行情况,其对信息披露是否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信息需求群体是否真正形成、是否建立信息需求反映机制和信息需求方的力量均衡等三方面。其次,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的权利不断弱化,而经营者的地位日益上升,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唯一提供方,经营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会计信息供给行为的因素有:股份有限公司及经理人员存有内在供给动力、信息披露成本(信息的成本、竞争劣势成本、行为管束成本、诉讼成本、政治成本等)。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