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纹样研究

被引量 : 78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楚国器物中的纹样作为研究对象,以搜集、整理的各类图谱为基础,将其放入新石器时期以来形成的纹样史的背景下,以设计学的角度论述了东周时期楚国各类纹样的造型特色、演变过程,立足于楚国的文化背景,注重考古实物与文献,还原了各类纹样的象征意义,分析了每一类楚国器物中纹样的装饰特征及视觉效果,以及纹样中设计思想及美学意义,还探讨了楚国纹样与秦汉时期、一些南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纹样之间的关系,以及楚国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全文由引言、五个章节和结语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缘起、目的、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回顾了前人针对楚国纹样所作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第一章先对楚国纹样的研究范围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了影响楚国纹样发展的若干因素,包括楚国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文化传统、政治、科学技术、经济等。第二章主要就楚国纹样的类别及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首先按照类型学对纹样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天体星像纹系列、动物纹系列、植物纹系列、自然物象纹系列、几何纹系列、人物纹系列六个大类,每个大类中又细分为若干个小类,如天体星像纹分为“北极星像纹”、“天极纹”、太阳纹、云雷纹,动物纹分为凤纹、龙纹、写实动物纹、其它动物纹,分别分析了每一类纹样的造型、发展脉络、象征意义等;其次,论述了楚国纹样的构成要素,包括纹样的题材、造型、色彩、材料等,分析了各个要素在纹样中产生的作用。第三章主要针对每一类楚国器物中纹样的表现形式、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首先,论述了纹样在器物中的作用,分为实用功能和精神作用两种;其次,论述了纹样在青铜器、漆器、玉器、陶器、玻璃器等器物中的表现形式;再次,分析了每一类器物中纹样的布局形式、发展脉络、艺术特征、象征意义等;最后,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了楚国器物中纹样的装饰法则,即彰显器物功能的装饰法则、程式化的装饰法则、因地制宜的装饰法则、追求秩序感的装饰法则。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楚国纹样中的美学意义和设计思想,首先,概括了楚国纹样中存在的设计思想,即制器尚象、敬神祀鬼、喜动恶静、好丽喜繁、并蓄兼收的设计思想;其次,从现代视觉思维的角度,分析了其中视觉思维的类型,立足于楚国纹样的文化内涵,论述了其中的美学意义。第五章论述了楚国纹样对后世的影响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首先,理顺了楚国纹样与秦汉时期纹样之间的传承关系;其次,分析了故楚之地及周边地区一些当代少数民族所用纹样中的楚文化因子,论述了二者之间的一些关系;最后,分析了楚国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一些存在形式,以及楚国纹样对现代设计的启示。研究表明:楚国纹样中延续、发展了商、西周以来统治阶级所用的大部分题材,其中始终体现了楚人对天文历法的崇敬之情,形成了以表现东皇太一(即北极星)为首的纹样群,楚人在纹样的造型、组合方式、表现技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其中融入了南方民族的审美情趣,纹样中出现了大量使用镂刻、圆浮雕的表现技法,形成了以漆木座屏、虎座凤架鼓、镇墓兽、神人操两龙玉佩等极富地域特色的器物,从而在东周列国中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所谓定向遗忘,就是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1972年由美国心理学家R.A.Bjork在其论文中首次使用了这一名称。其基本表现就是,当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并要求其记住其中一些材料
历史上 ,东正教曾是俄罗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但苏联时期东正教不仅丧失了国教地位 ,而且经常成为被专政的对象 ,教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被彻底边缘化。俄当局认真吸取苏联在宗
文章探讨了现有条件下个人所得税以家庭为单位申报征收的可行性。
目的建立涉水改性聚丙烯(PP-R)塑料管材水浸液中的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并应用于市售涉水塑料管材的抽样调查。方法对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
会计实务中对于税法上的视同销售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困惑。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法的有关规定,对增值税和所得税中视同销售行为进行性质区分并举例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思维发展等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因素,但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当的评价语,当我们专注于教材研究的同时,应重视课堂评价语的锤炼和强化课堂评价语的有
目的:通过对神经性耳鸣肾虚证患者的血清终端代谢物进行检测和分子网络生物学分析,获得耳鸣肾虚证相关的终端代谢物谱特征和代谢标志物可能涉及的分子生物学网络通路,从代谢物
随着美国、加拿大等国对中国开启反补贴调查之先河,各国对华反补贴不断升温。由于2004年之前中国很少受到他国的反补贴调查,因此长久以来,中国理论界对于反补贴的法律问题的
从实务的立场上看,在我国处于通说地位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存在诸多弊端:其只能静止地看待犯罪成立的条件,无法展示定罪过程,难以对行为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反复推敲和
研读数学教材,不仅要着眼于教材的知识生长,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在研读教材的实践中,要把握好教材的"厚与薄""显与隐""序与续""深与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