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己成为全球性医疗社会问题。骨质疏松症因骨脆性增加易合并骨折,而四肢及脊柱骨折又可引起或加重局部及全身性骨质疏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常致肢体功能永久性丧失,甚至死亡,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研究较多,而对其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较少,且多局限于流行病学及治疗方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骨痂局部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从基因表达水平深入了解OP骨折愈合的病生机制,并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去势SD雌性大鼠作为I型骨质疏松及其骨折模型,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IGF-I、TGF-β1及IL-6 mRNA的基因表达模式及细胞定位,并对骨痂局部的生物力学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急性创伤反应期、膜内成骨期、软骨形成期,分别在骨折后第一天、第四天、第九天出现;骨折后第二十八天,骨折断端大部分被编织骨替代;骨折后第三十五天,骨折端完全被编织骨桥接,这与正常骨折组的表现相同。但在组织学上的改变,骨形成作用相对较强。在骨折愈合的第四阶段,即软骨内钙化阶段,在骨折后第十三天,已出现明显的钙化前缘,与正常骨折组的第十五大相比出现时间提前。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l厂常骨折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IGFI、TGFp;及儿七 mRNA基囚 表达的细胞定位无差别。IGFI 主要定位于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 问充质细胞。TGF p;mRNA主要定位于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以及成甘细胞。 !L6 mRNA上要定位于成骨细胞。 3.正常骨折愈合过程中IGF-I、TGFp,、IL6 mRNA的基因表达模式不同: 1刁F.1_RN A在骨折后先缓慢11升,第4大厂始明显*升,第9大达到高峰, 然后迅速下降,至骨折后第 门天接近正常水平,第28大‘队复于小常:*GF p;mRNA在骨折后第 9大开始明显升尚,第 13 R达到峰值,然后快速下降, 至第28天接近正常;IL6 mRNA的变化个明显,经过一缓慢的卜升过程后, 至第 13天出现一低幅的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至第 28大降至正常水平。 4.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 IGF刁、TGF民、IL七 mRNA表达的变化模 式与正常骨折愈合过程相似,但表达量均较正常组高。与正常骨折愈合过程相 比,IGFI骨折后即开始升高,骨折后第4天也厂始明显升高,并在第 9大达到高峰(P<0.05),然后厂降,但第 13天仍明显较厅常组高(P<0.05), 至第28天维持在较高的水乎广川刀5卜 TGFp,mRNA无论从表达模式还是表 达量上与正常组均相似,其峰值也出现在骨折后第 u大,表达量在各个时问 段与正常组相比均较高(P>0刀引。IL-6 mRNA在骨折后也出现一个缓慢的上 升过程,并在第13天达到峰值(P<O.05),然后较快速的卜降,在第28大维 持于较正常组稍高的水平(P>0.05)。 5.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俪局部的生物力学特性与正常骨折骨痴相比,其弹性模 量及极限强度的变化模式无明显差别。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均随着骨折愈合 过程的进行而增加,在骨折后35d编织骨完全形成后,极限强度与非骨折组相 比己无明显差别o川刀5),而弹性模量有明显差别(P<0刀5\ 同一时I’HJ点两各 与正常骨折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仁川.05\ 弹性模量较极限强度恢复的程度相 对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