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扶贫脱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和关键措施。农村公路促进农民生计变迁的过程、机理和规律亟须研究。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以国家深度贫困县W县为典型个案,以双龙镇8个行政村和农户群体为具体田野观察对象,采用文献、访谈、问卷、实地观察、统计分析等方法,围绕农村公路、农户生计、农民群体生计(即农业产业)变迁等三个方面,厘清农村公路政策及其演进轨辙,叙述不同阶段的农村公路建设及相应的农户生计、农业产业变化的过程,阐释农村公路对农户土地利用、生产经营活动、生计模式、生计结果、社会经济空间及网络、农业产业产生的影响,解析不同阶段农民生计资本投入。分析约40年农村交通与农民生计关联关系,通过530份问卷调查获得农民和县、乡村干部对农村交通带来的农民生计变化的感知,揭示农村公路促进农民生计变化的内在逻辑和演化规律。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发现归纳如下:在农村公路不同建设阶段,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形态、农户的土地利用与生计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等呈现不同特征。在通乡公路建成前、村村通、组组通、路成网等阶段:乡村经济形态特征分别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业经济、网络经济;社会形态分别具有封闭社会、半开放社会、开放社会、现代社会特征;农户土地利用呈现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大规模流转后产业化经营等方式;农户生计模式从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种养兼业逐步转变为经商、外出打工、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多元化生计模式;农业产业呈现传统种养业、传统向现代过渡、现代农业三个型态。农户生计的目的、方式、市场关系、资本、结果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推进而发生显著变化。处于传统农业时期的乡村社会,农民生计目的单一,以满足自给自足目的为主,生产力低下,远离市场经济,与社区外部交往较少,社会封闭。随着农村公路逐步建设,封闭乡村与外部社会有了链接,农民链接市场的便捷性、可及性大幅度提升;外部市场逐渐影响乡村社会,农民生计接受市场因素、先进生产技术及先进文化影响日趋加强;农民对外部社会、市场、生产、生活及价值观念持续发生变化,农民生计要素持续发生显著变化;农户的生产目的、土地利用方式、生产经营、生产资料获得、生产产品使用和销售逐步发生变化。农户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逐渐转向商品化,不断调整和改变生计模式,优化土地利用和种养业结构,提高生计资本投入,增加经济效益和收入。农村产业合作社出现后,农户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式多样,农户流转土地,生计方式走向多样化。农村公路促进了农民群体生计即农业产业的质变。在村村通公路之前,农业产业基本上以传统粮食(玉米、马铃薯)生产、传统畜禽养殖业为主,主要通过科技兴农,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农民温饱和增产增收问题。在实现组组通公路,特别是形成“路网”之后,粮食种植品种(玉米)不断减少,新兴经济作物(脱毒马铃薯种薯和蔬菜)种植和生态畜牧业增加,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在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通过政府有效组织和市场企业主体积极介入,农村土地大规模流转,农业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种植业以效益高的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向规模生态养殖转变,农业生产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程度日趋增加,生产组织呈现“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农民生计模式发生巨变,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生计“革命”。可持续生计资本对农民生计变迁发挥巨大影响。农村公路建设和服务条件改善使农民可持续生计资本显著增殖,社会经济空间和网络显著增加。农村公路促进了农民生计活动链接市场,农户不断从市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生产资料、资金和技术。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农民单项生计资本变化,可持续生计资本(自然、物质、金融、人力、社会、科技资本)总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加入科技资本后的可持续生计“六大资本”理论对农民生计变迁的内在逻辑和演化机理解释更加具有解释力。随着农村公路可及性、便捷性增加,农户的市场参与度显著提升,社会和经济空间与网络持续扩大,劳动力外出流动性显著提高,生计多样性不断改变,农户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迁,农村产业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而由交通便捷的区域经济中心向周边区域逐步扩展和辐射的产业进化规律。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民生计、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水平正相关关系显著。农村公路不断发展,公路里程、通车里程、全社会民用汽车拥有量、旅客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劳动力流动性等显著增加。乡村总人口减少,非农就业劳动力人数显著增加,农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移动电话用户逐渐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民对农村公路建设时期生计变迁感知显著。农户在交通条件改善后,赶场距离与次数、粮食和牲畜市场销售变化显著,出行目的和交通工具多样化。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到村指导次数大幅度增加。农村公路对农民经济生活空间扩大、农业生产技术和收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有显著促进作用。论文首次建构了农村公路-农民生计变迁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案例研究实证其可行性;首次建构了农村公路导致农户生产、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解释性框架,应用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解释了农民生计随着农村公路改善而单项资本变化、总生计资本持续增加而不断进化的内在逻辑和演化机理,指出科技资本对农民生计变迁显著作用;提出了农村产业发展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而由区域中心向周边区域逐步递进和辐射发展的产业进化规律,社会和经济空间与网络影响农户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变迁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