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它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对外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大力发展落后的经济,中国敞开大门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商投资,这对促进国内的经济飞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30年过去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实力走出国门,更好的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让中国经济更进一步的融入世界经济。然而面对新的环境,面对瞬息万变的行情,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的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探讨的问题。一、本文主要观点本文立足微观企业,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分析认为在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应该是获取资源,尤其是国内企业发展普遍欠缺的软资源;而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应选择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选择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聚集的区域,主要以并购的方式进入,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独资新建;在深入发达国家市场后要充分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各种渠道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软资源,同时运用公司内部渠道将这些资源转移回母国企业,促进母公司的发展与进步。二、本文主要内容文章立足微观企业的角度,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从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入手,着重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全过程,力求通过理论和案例的结合,分析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取资源的途径。基于此思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以下六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本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文章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将问题分析清楚的同时体现自己的特色,本文摒弃了纯理论分析和定量计量模型分析的方式,而是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结合的方式,以理论分析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已增加说服力,同时印证理论分析的结论。第二章,文献回顾。这部分主要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学习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析,试图找到本文的切入点。中国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要研究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不得不首先对前辈们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进行回顾,借鉴这些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意义,同时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寻找到适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学者们在很早也就认识到对比自己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具有学习效应,因此必须对这些理论也进行仔细回顾,分本文分析资源获取的机制打好基础。在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笔者找到本文的切入点,即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入手,从微观企业依赖资源发展的角度回答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分析企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母国企业。第三章,背景分析。这一部分对现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本文认为只有在认清这些背景之后,我国企业才能做出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文章在简要介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和特点之后,重点分析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30年的新阶段,所面临的一些国际和国内的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国际方面,传统“对抗竞争”规则逐渐被“合作竞争”理念所替代,这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逆向对外投资创造了条件和契机,进而为其在更高层次上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传统的“渐进式”和“追赶式”发展模式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迫使发展中国家从简单引进模仿到主动谋取创新的技术和产业升级内在机制,变“追赶”为“赶超”。国内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技术等软资源的巨大需求,仅仅依靠国内研发、国际贸易和引进外资是不能满足需要的,而对外直接投资是弥补这一缺口的必由之路。第四章,对外直接投资全过程。在这一部分笔者详细讨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全过程,包括动机分析、进入方式分析、软资源获取和转移渠道分析。第一节先简要介绍了企业资源的概念,接着介绍了企业资源的分类并重点介绍了软资源的优点,然后介绍了本文所基于的一个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第二节从企业资源的角度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文章从企业资源的认知谈起,再分析我国企业资源认知的结果,得出结论目前我国企业发展普遍比较欠缺软资源,而后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取软资源的有效方式,因而得出现阶段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应该放在获取软资源上;第三节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分析这种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实施过程,即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选择那些区域,同时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这些市场;第四节则重点分析在进入这些市场之后,企业首先应该如何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软资源,文中总结了四种渠道,即人力资源渠道、竞争产业渠道、产业链渠道和产业环境渠道。然后分析海外的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应该如何利用公司内部渠道将这些获取到的软资源转移回母公司,文章也总结了四个渠道,即直接转移渠道、公司人力资源渠道、公司信息系统渠道和公司企业文化渠道,同时指出母国企业要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方面做出相应改变,以促进这种资源的转移效果。第五章,案例分析。本章先简略介绍了我国企业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然后分析了这些投资所呈现的一些特点,再次选取了两个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以印证第四章的理论分析的结论,最后总结了在现阶段,我国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六章,结论与建议。本章在前两章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同时针对目前我国目前这种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在以后的投资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三、本文主要贡献1.研究对象。鉴于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国内学者对于FDI的研究热情一直很高,但很多的研究都集中于讨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影响方面。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本文选取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更有意义。2.研究角度。诚如笔者在文献综述中所提到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很多的研究,也有许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学者大多选择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而本文在研究这一传统问题的时候选择的是从企业的角度入手,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全过程为对象,以资源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企业为什么要作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如何实施这一决策等问题。3.研究深度。对于这类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带有学习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基本都集中于介绍这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实施的动因、实施的重要意义以及政府的扶植建议方面,但是却没有明确指明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效应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影响母国企业。而本文则重点研究了企业在国外市场上如何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获得软资源,同时研究了这些软资源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带动母公司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