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增长的货币供给是我国宏观经济三十多年来的一大特征。2015年底,我国广义M2余额139.23万亿元,狭义货币M1余额40.1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2万亿元,分别是1979年的236倍、332倍、954倍,远超同期经济总量增速。同时,经济深化指标——货币供给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M2/GDP的平均值也高达2.29,超出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但我国通货膨胀一直控制在较为温和的水准上,基本低于5%。对于货币供给、产出和物价水平三者之间数量关系失衡的这种现象,Mekinnon称之为“中国货币之谜”。学术界也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基于费雪方程式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量进行测算,并提出“货币化假说”、“被迫储蓄假说”等来解释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超额货币供给问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宏观经济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实际情况,对以往文献采用研究框架进行了修正,放松了“货币流通速度恒定不变”的假定,充分考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共同作用,提出了测算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新方法,并实证分析经济货币化、储蓄率、资本市场发展、国际收支双顺差这四个因素对超额货币供给的影响。发现我国M2层次上的超额货币供给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经济货币化水平、高储蓄率、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收支双顺差推动了超额货币供给的形成。从长远来看,要想减小超额货币供给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应当调节货币政策,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并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投资、储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