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决定”到“建构”:知识社会学主题的发展历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着重探讨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知识社会学是伴随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而诞生与演进的。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现了不同的理论形态与研究模式。一般认为,知识社会学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它们分别是:古典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本文将以梳理三个理论流派对于知识社会学的核心问题: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力图把握知识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着重探索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理论流派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解答。试图从中了解知识社会学学科内部、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之间、社会学与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复杂关联。 在古典知识社会学阶段,社会学家提出了“知识与社会”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通过认识论研究,认为社会塑造了人的认识论,即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或阶级状况,决定了个人的思维模式;知识的内容或形式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决定性影响,知识的产生、传播及接受与特定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曼海姆之后,社会学家不再满足于这种笼统的“社会决定论”,他们将知识的生产、传播及接受看作是特定社会角色和社会制度的结果。着重分析社会因素对科学制度的影响,将知识社会学的主题转变为科学制度研究,这个阶段的完成以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成熟为最终标志。进入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科学知识社会学重拾传统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路径并吸收科学社会学的相关成果,将科学知识看成科学家(科学界)的角色行为,突出强调知识生产中的人为建构,从而将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从“决定”变成了“建构”。知识社会学主题的变换,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学家的知识观与社会观的差异,因此这个过程既是社会学本身发展的写照,也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知识观变化的结果。 作者期望通过这样的工作,能够在本文最后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即:知识是社会的观念表达。本文既是对于知识社会学的一种学术发展史的研究,同时也可看作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对社会学理论的一种探索。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的文明本质上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文明,我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都是由漫长的小农生产酿造的。
长期以来农民企业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缺乏现代性的表现。本文摈弃了该解释的文化中心主义,提出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经济行为。
政治精英职业地位获得在社会学学术研究中是热门而敏感的话题。笔者以一个县级市为研究范围,运用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方法,对我国行政级别较低、职位数量较少和各种关系较为复杂
本文对日常生活的技术构成——哈贝马斯“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文献回顾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本文对大学生生育观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对生育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访谈分析了大学在校生生育观的影响因素。文章认为,这一群体得生育观具有五个特征:大学在校生的生育观处于
同性恋问题主要是由他们特殊的社会处境造成的,同性恋者的社会网络构成了他们具体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行为方式、生活策略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同性恋者的社会网
本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了葡萄糖经硝酸氧化制造草酸的方法,得出更优生产工艺条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的特点.
本文对中国身体观念进行了社会学分析。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身体概念做出细致的哲学、社会学解读,从而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概念工具; 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