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已成为我国许多果区常发性重要害虫,严重危害桃、梨、苹果等果树,且成灾面积越来越大,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对该虫的防治还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而该虫已对传统化学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而加大用药量和喷药次数,又导致果品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探索果园梨小食心虫无害化防治方法势在必行。本研究以无公害、优质、高效生产为目标,从梨园生态系整体出发,协调应用并综合评价了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以及关键时期配合使用生物农药,并协调运用其它防治手段,进行关键防治技术的开发、集成与应用,建立陕西渭北果区梨小食心虫的无害化防治模式,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性信息素诱捕法完全可用于梨小食心虫的防治,试验表明不同诱杀方法对控制梨小食心虫的效果有差异,以2个诱芯诱捕器诱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数最多,诱杀效果最好;在梨园性诱捕器诱杀防治效果随诱捕器布置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梨小食心虫进行性诱杀防治时悬挂诱捕器密度应不少于12个/667m2;性诱芯和糖醋液同时使用时,诱杀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数高于性诱芯和糖醋液单独使用时诱杀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数;性诱捕器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内的诱蛾量存在明显差异,诱捕器诱蛾量最多的时间段为下午2时至6时。首次引入日本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并取得较好防效,迷向丝一次处理持效期长达4个月,在梨的整个生长期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就能控制梨小食心虫危害,且简单易行,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一般诱芯也可用来进行迷向法的推广防治,也具有较好的迷向效果,但需一个月换一次诱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杀效果不明显,杀虫灯不能用于对梨小食心虫诱捕防治。果实套袋对防止梨小食心虫对果实的侵人危害效果显著,双层袋的防虫效果最好;套袋时期对病虫害的防效有明显影响,套袋时间越早,防效越好;在陕西关中地区套袋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最佳时间为5月上中旬。四种生物农药中灭幼脲3号和2000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最好,持效期也较长,25%的灭幼脲3号2000×液和2000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000倍液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高达85.38%和80.86%;0.2%苦皮藤乳油防治效果较好,1.8%阿维菌素乳油防效较差,二者药效期都较短,药后14天基本没有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