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讨论了历史上文字与图像比较的背景,解释了文学语言和图像语言在符号学意义上的差别及各自在形象塑造上的特点.在本质上文学语言的能指与所指是分离的,而图像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则合二为一.与抽象化的文学语言符号相比,图像语言更直接地表达了"世界"与"情感",从而在艺术表现中实现了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影像还原.另一方面,图像语言的直观性使它在表达与接受上减少了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障碍的问题.论文着重比较了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包括各自不同的空间、时间表述,表达特性及在心理探索方面的不同尝试和彼此独特的修辞手段.因为电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影像模拟,而文字需要人的联想和想象来完成艺术世界的创造,两种语言的形象塑造有不同的性质:图像语言是具体而单义的,而文学语言则是抽象而多义的.文学语言在表达时间方面比图像语言更加丰富,而图像语言在重现空间方面则独具特色.论文还探讨了文学和电影在语言上的相互转换和两种媒介的彼此影响,着重研究了文学改编成电影中的方法问题.首先,由于电影容量的限制,在文学改编至电影的过程中必须做大量的修改和删减,以减少文字中必须写明而图像上无须赘述的"冗余信息".其次,电影"记录世界"的本性要求影视改编中要重新调整叙事人称和视点,才能发挥图像语言现实性的特征.论文特别分析了电影改编中特有的"蒙太奇构思"的结构作用.图像语言与文学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又是彼此互动的.与电影从文学中吸取养分的过程类似,文学也借鉴了许多图像语言在叙事、视点和结构方面的技巧,用以丰富文学语言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