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复译 贵在超越——《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zzli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翻译界掀起了一股名著复译热。如今,步入大小书店,来到外国文学作品专架前,各种名著的新旧译本琳琅满目,如俄罗斯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就有十多个译本,真是令读者眼花缭乱,踌躇难决,不知该选哪一种。这种现象固然反映了我国翻译事业的繁荣,但与此同时,许多译本质量低劣,抄袭现象严重,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因此,对复译现象进行认真地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名著复译,其意义究竟何在?译界对此有过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高水平的译者遇到合自己胃口的作品,就能译出“定本”,无须后来者的复译,更多的人则认为,复译是对作品尽善尽美的追求,不仅需要,而且必须。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鉴于此,本文试从名著复译的必要性、现实意义等入手,以《АннаКаренина》两个中译本(周扬译本,1956年11月出版;草婴译本,1982年4月出版)的比较为实例,试论名著复译应以超越旧译为目标,通过比较得出,草婴先生适当地借鉴了周扬先生的精彩译笔,在很多方面同周扬先生的译本相比有着不同的特色。从总体上看,草婴译本确实做到了对周扬译本的超越,堪称一部成功的复译之作。最后还针对如何抑制目前翻译界存在的不良风气提出了一些鄙薄之见。 本论文由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分为三章,每章分为若干小节。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主要参考书目和主要参考论文。
其他文献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它。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以及福科尼尔的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孟子》中的隐喻现象,梳理归纳出三种主要的隐喻:1、“时雨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