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孟子》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07606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它。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以及福科尼尔的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孟子》中的隐喻现象,梳理归纳出三种主要的隐喻:1、“时雨是仁政”,“干旱是暴政”;2、“君是轻,民是贵”;3、“江河”是浩然之气。通过对这些隐喻表达式的分析,揭示出其背后隐含的政治主张、哲学追求。通过西方语言中的隐喻和汉语中的隐喻加以对比,将西方的隐喻理论和中国的隐喻理论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的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证实了莱考夫和约翰逊概念认知隐喻观在理解中国经典文献《孟子》中的隐喻时同样可以适用,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及其普遍意义,为概念隐喻提供了新的例证。 本文在分析《孟子》中隐喻表达式的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隐喻的产生是受制于人类认知中的“规约关系”,这种“规约关系”使人们能够在交际中利用隐喻以最简约的形式(显性表达)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从而达到经济的目的。文章进而对“规约关系”的运作机制进行了探索,认为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相邻关系及相似关系是“规约关系”形成的最终原因,是隐喻产生的根本理据。 《孟子》中的概念隐喻对汉民族心理产生了“模具”作用,深深扎根于汉民族的思维之中,并影响了汉语言的运用,成为汉民族的重要认知方式与表达方式。
其他文献
现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动力或因课业压力、及其它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在学生身上出现的身
随着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自主学习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自主学习中心作为一种教学的新理念
互联网时代,网络精准营销是未来网络营销的新趋势,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是用户所需要和喜欢的.本文是结合当下最热门的大数据技术,先提出精准营销和大数据的概念,分析了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