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它。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以及福科尼尔的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孟子》中的隐喻现象,梳理归纳出三种主要的隐喻:1、“时雨是仁政”,“干旱是暴政”;2、“君是轻,民是贵”;3、“江河”是浩然之气。通过对这些隐喻表达式的分析,揭示出其背后隐含的政治主张、哲学追求。通过西方语言中的隐喻和汉语中的隐喻加以对比,将西方的隐喻理论和中国的隐喻理论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的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证实了莱考夫和约翰逊概念认知隐喻观在理解中国经典文献《孟子》中的隐喻时同样可以适用,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及其普遍意义,为概念隐喻提供了新的例证。
本文在分析《孟子》中隐喻表达式的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隐喻的产生是受制于人类认知中的“规约关系”,这种“规约关系”使人们能够在交际中利用隐喻以最简约的形式(显性表达)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从而达到经济的目的。文章进而对“规约关系”的运作机制进行了探索,认为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相邻关系及相似关系是“规约关系”形成的最终原因,是隐喻产生的根本理据。
《孟子》中的概念隐喻对汉民族心理产生了“模具”作用,深深扎根于汉民族的思维之中,并影响了汉语言的运用,成为汉民族的重要认知方式与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