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Ⅲ类颌间牵引联合上颌螺旋扩大器式矫正器对表现为骨性下颌前突的乳牙列安氏Ⅲ类错(?)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2012-2016年间治疗的表现为骨性下颌前突的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的患者共24名(男13名,女11名,平均年龄5.7岁)。治疗时,通过上颌螺旋扩大器式矫正器改变患儿上颌前牙及上颌骨位置,同时通过颌间Ⅲ类牵引限制下颌骨发育、对上下颌骨及牙列的位置进行交互调整。若患儿同时伴上颌后缩,则增加上颌快速扩弓伴前方牵引前牵上颌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侧位片进行头影分析对比,使用WinCeph9.0头影分析软件,建立相应测量体系,选取17项能反映颌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形态的标志点进行测量分析,评价治疗前后的下颌骨发育、侧貌差异及上下前牙轴向变化,获得的数据以SPSS软件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有显著性差异。记治疗结束后前牙反(?)解除的患者为治疗成功患者,治疗后六个月复诊评估治疗的稳定性。结果:1.治疗后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U1-SN)显著增大(p<0.001),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内角(L1-MP)保持稳定(p>0.05);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交角(U1-NA)显著增大(p<0.05),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交角(L1-NB)治疗前后保持稳定(p>0.05)。2.上颌骨测量项目∠SNA,颌凸角(NA-PA)有显著性增大(p<0.05);上颌长(ANS-Ptm)与下颌体长(Go-Gn)正畸前后无显著性增长(p>0.05),下颌骨综合长度(Co-Gn)显著增大(p<0.05)。下颌骨测量项目∠SNB,面角(NP-FH),下颌平面角(MP-FH)在正畸前后保持恒定(p>0.05);Y轴角显著性增大(p<0.05);3.上下颌间关系常用测量项目Wits值,∠ANB在治疗前后显著性增大(p<0.001);4.治疗后所有患儿口内反解除,17名患者在治疗后六个月时复诊咬合稳定无复发。其中6名患者其6个月后侧位片与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Ⅲ类颌间牵引联合上颌螺旋扩大器式矫正器对骨性下颌前突的乳牙期安氏Ⅲ类错(?)患儿矫治效果明显,上下前牙的位置异常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治疗后前牙反(?)解除,矫治后六个月追踪疗效稳定。治疗后上下颌间位置关系变化显著,上颌突度增大,下颌生长抑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