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它是不同种植类型或土地利用与其空间分布格局对降雨径流的综合响应,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导致产汇流过程不同,最终产生不同的氮磷输出特征。而高原山地农业区由于山地降水和破碎的土地利用导致氮磷流失机制更为复杂。因此,本研究选取典型高原农业区的凤羽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实测法和模拟降雨法,进行了降雨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磷流失的影响分析,揭示了氮磷流失的自然及人为驱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监测期间,凤羽河流域汛期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7%~90%,受季风气候影响,该流域汛期径流量占到了全年的48%~68%。通过野外实测发现,汛期(5~9月)为该小流域氮磷的主要流失期,由于稀释效应,汛期的氮、磷浓度分别为1.86 mg·L-1和0.08 mg·L-1,略低于非汛期的1.97 mg·L-1和0.09 mg·L-1。因此,降雨是影响氮磷流失的重要驱动因素。(2)随后对流域多年的降雨和水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降雨强度对不同形态氮磷浓度的影响不同。TN、TP平均浓度均在大雨条件下最大,分别为1.89 mg·L-1和0.82 mg·L-1,在小雨中较低为1.08 mg·L-1和0.19 mg·L-1,但在暴雨强度下,氮磷浓度介于中雨和大雨之间。对于不同形态氮磷的占比也有影响,NH4+-N在TN中的比重大于PN,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比重先由76.85%减小为57.14%,然后在暴雨时增大为66.84%;TDP在TP中的比重小于PP,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比重由26.32%增加为28.00%,然后在大雨时减小为24.39%。(3)对土壤类型、施肥强度和坡度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发现施肥强度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下对不同形态氮素的流失影响不同。水稻土条件下NH4+-N浓度在肥料浓度为300 kg N·hm-2时最高,NO3--N在60 kg N·hm-2时最高,TN在180 kg N·hm-2时最高;红壤条件下NH4+-N和TN浓度在肥料浓度为300 kg N·hm-2时最高,NO3--N在180 kg N·hm-2时最高。与此同时,不同坡度下水稻土中NH4+-N、NO3--N和TDN浓度随时间增加先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缓,其氮浓度比较为0°>5°;红壤中NH4+-N和TDN的浓度排序为5°>15°>0°。(4)凤羽河小流域中主要以林地草地为主,其中草地面积最大,占流域面积的44.44%,水域面积最小,占流域面积的0.45%。通过沿主河道的采样,发现该流域源头水质较好,氮磷浓度分别为0.54 mg·L-1和0.01 mg·L-1,可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而受农田、农村生活影响后,采样点水质变差,各形态氮磷的平均浓度升高为5.35 mg·L-1和0.20 mg·L-1,为劣Ⅴ类水质。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对水质有影响的主要为旱地、草地和水域。其中,旱地面积占比越大,水质越差;草地面积占比越大,水质越好;而TOC随着水域面积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