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娜·阿伦特是著名的美籍德裔社会理论家,她一生都关注哲学、社会问题,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上。当前学术领域对阿伦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领域,比如革命与暴力、极权主义、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而近年来,学术界对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理论的阐述主要集中在其《人的境况》一书中,在《人的境况》中,阿伦特先是通过在对三种“根本性的人类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①的解释和区分中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与三种人类活动相对应,阿伦特将人类的生活领域大致分成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公共领域。而后提出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公共性、永恒性和差异性。虽然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探讨的主要是社会和政治问题,但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作为一种理论准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梳理了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的理论来源,以及公共领域的特征:公共性、永恒性、差异性。论文的主体部分,先通过分析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现状,指出当下中国文学批评存在的功利化、文学公共性缺失等问题。继而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与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活动进行结合,将中国当下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的理想建构进行比照,探讨其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些启示。比如摒弃功利,重拾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建立自由平等对话的文学批评空间、如何重建文学的公共性,以及文学批评家在重建文学公共性中应该担起的责任。结语部分简要介绍了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的局限性及其思想的争议性,同时也肯定了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性等问题的思考,不管其思想是否具有可行性,阿伦特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