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启示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娜·阿伦特是著名的美籍德裔社会理论家,她一生都关注哲学、社会问题,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上。当前学术领域对阿伦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领域,比如革命与暴力、极权主义、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而近年来,学术界对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增多。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理论的阐述主要集中在其《人的境况》一书中,在《人的境况》中,阿伦特先是通过在对三种“根本性的人类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①的解释和区分中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与三种人类活动相对应,阿伦特将人类的生活领域大致分成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公共领域。而后提出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公共性、永恒性和差异性。虽然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探讨的主要是社会和政治问题,但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作为一种理论准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梳理了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的理论来源,以及公共领域的特征:公共性、永恒性、差异性。论文的主体部分,先通过分析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现状,指出当下中国文学批评存在的功利化、文学公共性缺失等问题。继而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与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活动进行结合,将中国当下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的理想建构进行比照,探讨其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些启示。比如摒弃功利,重拾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建立自由平等对话的文学批评空间、如何重建文学的公共性,以及文学批评家在重建文学公共性中应该担起的责任。结语部分简要介绍了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的局限性及其思想的争议性,同时也肯定了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性等问题的思考,不管其思想是否具有可行性,阿伦特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以现代汉语常用双音节介词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成词过程详细描写的基础上,总结了成词方式,分析了成词机制,并对现有相关理论进行了商补。全文共分七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语气词是表达语气的主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由于语气词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用法也相对复杂,向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界所提到的汉语语气词至少有96个,本文选
神秘主义,源远流长。一度作为东方文化的“标志”吸引了西方人的视线。但是它一度隐藏。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文学白身的发展,8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又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神秘主义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对张爱玲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到六、七十年代旅美学者及台湾学者继续对张爱玲进行深入研究;而在九十年代大陆又出现了张爱玲研究的热潮,新成果不断涌
在现代汉语的日常交际中,有一种言语行为非常常见:在表示拒绝的时候,并非所有的拒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拒绝。这种出于种种目的的表面上的拒绝,我们称之为“虚假拒绝”,即借助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