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移”最初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指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自动的潜意识的利用过程。心理语言学家利用这一术语,指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对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影响这一现象。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在语言的习得中起无意识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对目的语的习得起阻碍作用。言语行为的跨语言、跨文化研究不断地揭示出学生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负迁移现象。本论文基于分析学生课内外作业的基础上,研究了负迁移在词汇、句法、篇章、思维方面的具体体现,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减免负迁移的负面影响,以促进语言的习得和教学。 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在课内外作业中的表现来分析负迁移的存在和具体体现。论文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材料来做出分析和讨论。论文中的分析、实例和证据来自对学生课堂讨论以及家庭作业的观测和分析。 接着,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词汇、语法、句法、思维等方面对中国学生的英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负迁移现象存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层次上。但是随着学生的英语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语言负迁移现象会相对减少。虽然目前尚不可能完全消除负迁移现象,但是通过积极采取对策,可适当避免负迁移。 最后,作者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克服负迁移以促进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对策,包括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用目的语思维。(2)加深教师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