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历史,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生产力发展逐渐显现。从历史上看,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以人为本”一词,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可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却时沉时浮。从神的统治、皇权的束缚、等级制的压抑,到物的奴役,时至21世纪以人为本都没有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确立为当代中国新的发展理念。这样,既为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想保障。因此,对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进行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一致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考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详细论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科学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深入挖掘了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提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全文主要部分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1章“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立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根据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依据哲学对实践和时代精神的提升,本章着重分析以人为本提出的深刻动因。以人为本的提出,既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要求,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还是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付出代价反思的重要结论。同时,以人为本的提出也是当前我国人学研究的实践启示,是把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来做战略性的考虑。第2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在中国,这种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人本论”和“民本论”思想;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可看作“以人为本”思想的真正源头。本章从历史角度追溯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尤其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揭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具有的不同内涵,及其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批判分析。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准确和深入理解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第3章“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当代中国语境中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一种理念,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本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本主义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