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5~55作为麻醉镇静成份的监测指标,观察持续静脉输注不同剂量的硫酸镁对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而探讨硫酸镁在全凭静脉麻醉中与异丙酚复合应用时的最佳剂量。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P组为单纯异丙酚组,M1组为异丙酚+小剂量硫酸镁组,M2组为异丙酚+大剂量硫酸镁组。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mg·kg-1、芬太尼3μg·kg-1、维库溴铵0.12mg·kg-1,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靶浓度设为2μg·m-1)行麻醉诱导。M1组和M2组病人在麻醉诱导药中分别加入硫酸镁15mg·kg-1、25mg·kg-1,同时分别开启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硫酸镁6mg·kg-1·h-1、9mg·kg-1·h-1。根据BIS值变化调节三组异丙酚的靶浓度,维持BIS值在45~55范围之内。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切皮前(T3)、手术切皮后(T4)、术中30分钟(T5)、术中60分钟(T6)以及术毕(T7)等时间点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Ce)、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BIS值,同时记录每个病人异丙酚的用药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术毕血清镁、钙浓度。结果①M2组每个时点、M1组多个时点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低于P组(P<0.05或P<0.01),M2组多个时点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低于M1组(P<0.05);所有病人术后随访均未发现术中知晓。②三组病人术中异丙酚的用量分别为:P组(6.07±0.68)mg·kg-1·h-1,M1组(4.11±0.41)mg·kg-1·h-1,M2组(3.70±0.63)mg·kg-1·h-1;M1组和M2组较P组明显减少(P<0.01),且M2组少于M1组(P<0.05)。③M2组病人术中的血压和心率控制得较为理想。M2组病人术中未使用硝酸甘油治疗,而P组和M1组分别有6例、4例病人需用硝酸甘油治疗;三组病人应用阿托品、多巴胺的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④术毕三组病人的血镁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血钙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维持BIS值为45~55时,大剂量硫酸镁组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明显降低,异丙酚总用量明显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应用本实验剂量的硫酸镁不会造成有临床效应的高镁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