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体表细菌分离鉴定及生境微生物分析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csp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动物生活环境复杂,其潮湿裸露的皮肤为外界微生物寄居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全球两栖类动物种群正在大幅下降,已有研究显示两栖动物体表常驻微生物群对两栖动物可能起到保护作用。通过对健康两栖动物体表常驻菌种类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两栖动物皮肤防御体系的保护作用,对人工养殖蛙类的疾病防控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两栖动物优势物种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为研究对象,收集通河地区及宝泉岭人工养殖地区东北林蛙体表微生物,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平板培养,通过分离纯化获得单菌落,用16S rDNA技术、生化试验检测鉴定细菌。得到东北林蛙体表细菌种类,结合已有研究分析其对东北林蛙的保护作用。采用Biolog生态板进行微生物接种培养,根据微生物消耗碳源产生代谢产物与染料反应显色的原理,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特征指纹(Metabolic Profiles)通过酶标仪检测,判定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度,分析东北林蛙体表及其生境中微生物群落水平多样性(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CLPP),对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通河及宝泉岭东北林蛙体表与其生境微生物的关系。结果鉴定出东北林蛙体表细菌,其中包括: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奈瑟氏球菌科(Neisseri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等24种细菌。用16S rDNA分析鉴定了通河地区东北林蛙体表主要有为金黄杆菌和不动杆菌,为通河东北林蛙背部和腹部所共有;在其背部发现有氧化烃微杆菌(Microbacterium hydrocarbonoxydans)等细菌,腹部有黄杆菌泡囊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vesicularis)等。其细菌种类差距,可能与不同部位接触的环境或功能不同有关。CLPP分析结果显示,东北林蛙体表菌群与生境微生物有显著差异,初步推测东北林蛙体表细菌群落并不与其生境微生物群落完全匹配;通河地区与宝泉岭地区的东北林蛙体表菌群多样性不同,表明其细菌群落可能受环境微生物的影响;此外,东北林蛙个体间的体表菌群也都存在差异,推测蛙体表菌群也可能与蛙个体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其他文献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环境、提高土壤质量为目的,实行免耕、少耕或秸秆覆盖的种农田管理措施,其能够缓解土壤侵蚀、保持农田水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状,进而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物质量保持力,最终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的效益通过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在产量上得到体现。为了评价在我国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中国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可见光图像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易受光照变化的影响便是难题之一。热红外图像不受光照变化的影响,应用于
无源超高频射频识别(UHF RFID)技术具有准确性高、存储量大、抗恶劣环境、安全性高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防伪等领域中,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
背景预测利用背景像素点之间的相关性对图像进行预测,但图像中的噪声是相互独立的,无法准确预测,所以现有的背景预测算法无法消除残差图中的噪声干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移动终端对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和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可利用的频谱资源越来越少。针对这一问题,波束扫描天线能有效地增加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