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膏桐(Jatropha curcas L.)作为一种多用途油料植物,具有速生、耐贫瘠、耐干旱、病虫害少、含油率高等优点,目前已被世界各地广泛种植。膏桐种仁提取油脂后的饼粕产量大,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但由于饼粕中含有毒性成分阻碍了对其加工利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分离提纯膏桐饼粕中具有致毒作用的成分,为开发脱毒工艺及探索脱毒机制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建立了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毒性测定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致毒活性追踪,结合硅胶、ODS和凝胶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分离得到膏桐饼粕中具有致毒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综合应用多种波谱学方法(ESI-MS、1H-NMR、13C-NMR、2D-NMR)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并利用食蚊鱼模型法测定和评价各单体化合物的致毒活性。通过对膏桐饼致毒活性组分(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分离,共得到14个化合物,除化合物14结构未最终确定外,其余分别鉴定为:4,5-二甲氧基吡啶甲醛(化合物1)、东莨菪内酯(化合物2)、异洋商陆素A(化合物3)、香草酸(化合物4)、反式阿魏酸(化合物5)、5-羟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化合物6)、香草醛(化合物7)、3,4,3’-三-O-甲基鞣花酸(化合物8)、甲基香兰素(化合物9)、阿魏醛(化合物10)、亚油酸单甘油酯(化合物11)、10,11-二羟基-8-十七烯酸酯(化合物12)、9,10-二羟基-7-二十烯酸(化合物13)。化合物12、1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是首次作为天然产物被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2、4、5、7、8、9、11、12、13皆为首次从膏桐饼粕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和11呈现毒性作用,化合物8毒力较强,浓度低至0.01 mg/ml时,6小时内对食蚊鱼有致死作用;化合物11毒性次之,在0.025 mg/ml浓度下无毒性,浓度超过0.05 mg/ml时,3.5-4小时内对食蚊鱼有致死作用,随着浓度不断提高,对食蚊鱼致死时间不断缩短。由于化合物8在膏桐饼中的含量较少,化合物11可以被水解成无毒的亚油酸和甘油,化合物8和11不是膏桐饼的主要毒性因子。以化合物12、13为主体的Fr.23133在浓度为0.15 mg/ml时对食蚊鱼呈现出显著的毒性作用,1 min内对食蚊鱼有致死作用,且其在饼粕中含量高。化合物14的毒性作用十分强烈,浓度低至0.01 mg/ml时,6条小鱼10 min内全部死亡。所以初步认为:膏桐饼的主要毒性成分为羟基脂肪类化合物和化合物14(C10H1 804)。这些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膏桐饼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