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效应及其推进创新的思考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ahnig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当前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以区域经济为增长极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展区域的相继崛起,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曾经在计划体制下资源充足、基础雄厚的京津冀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则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经过对四大经济区域的基本情况及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以民营主体为核心的市场制度创新不足。因此,加大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目标的市场制度创新的力度,应该是振兴京津冀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目标。由于条件及环境的差异,京津冀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可能照搬照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完全替代型的制度创新模式,因而应该探索出一条与本地区条件相适应的增量与存量互补的制度创新之路。本文给出的政策建议是通过嫁接重组,整合民营主体的效率优势与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实施互补型制度创新,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体制的发展进程。
其他文献
本文从当今经济发展中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内生货币供给角度出发,研究货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货币超中性问题。在对内生货币理论进行回顾与分析,并对货币供给内生性进行实际
可持续发展议题与社会进步、人类永续发展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根源是环境问题即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负外部性累积和放大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对我国转型期煤炭产业科学发展战略,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现代化发展战略。20多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全国58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些企业是近几年由国务院九个部委组成的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根据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