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及内嵌GPS定位的设备已经开始普及,人们可以便捷地将地理标记照片、GPS轨迹等信息分享到社交网络媒体中。社交网站中便附有潜在的地理标记和时间标记等属性信息,这些由用户自发分享的地理照片数据为旅游研究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游客的行为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采用传统方式获取的数据难以全面、准确地分析游客时空行为变化。在地理信息时代,社交分享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研究游客目的地的行为轨迹提供了技术支撑。青藏高原地区是国家安全战略核心基地和国际旅游热点区,而游客的时空行为及路径轨迹的研究对城市规划和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地区为研究案例地,基于旅游地理学时空分析方法,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抓取2008-2018年国外Flickr网站和国内马蜂窝、携程网、去哪儿网的地理照片元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国内外游客的时空行为及路径轨迹特征,以便科学引导青藏高原地区旅游线路规划、组织和管理。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青藏高原旅游区游客数量及地理照片数量的年际变化、月季变化、周变化及日内变化统计分析得出2008-2018年到访游客数量和地理照片数量呈波动上升,且国内外游客波动趋势相似;在月季变化中总体游客量呈“金字塔”状型结构,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其中7月、8月、10月、11月是旅游盛季,9月是旅游平季,1月、2月、3月、4月、5月、6月是旅游淡季;周内变化呈“扣勺”型发展趋势;一个自然日内呈现以12-15时间段为塔尖的“金字塔”状结构,游客活动整体上呈现“夜间休息,白天活动”规律。(2)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游客的空间行为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区国内照片传播者主要来自拉萨、青海、兰州、成都;入境旅游者主要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乌克兰等国家和区域;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一级核心集聚区,以西宁为核心的次级集聚区,并在一级中心集聚区和次级核心集聚区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显著的斜“U”型过渡带;在2008-2012年为萌芽期,游客主要分布在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及珠穆朗玛峰、青海湖等知名度高的景区附近;2013-2018年期间为发展期,旅游人数快速增加的同时,用户多样性也在提升,且地理标记照片向四区扩散,地理照片热点区域面积也在增大,形成片化结构分布状态;另外,2008-2018年间,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照片空间分布重心整体呈现西南方向的偏移态势,经历了东南(2008-2011年)—西北(2011-2014年)—西南(2014-2016年)—东北(2016-2018年)的偏移变化。(3)青藏高原地区旅游存在三种轨迹模式:单一节点模式、区域内路径模式、跨区域路径模式。其中,选择单一节点模式的游客倾向于具有挑战意义的景区集聚地方;内部路径轨迹集中倾向于自然资源景观密集的区域;跨区域路径模式则有较为复杂、多样的区位特征。(4)对跨区域的路径轨迹数据构建空间网络,得出17条主要跨区域旅游流轨迹。拉萨是跨区域旅游最火的目的地,西宁旅游大环线形成最热旅游大环线,另外喜马拉雅山、布达拉宫、青海湖、普达措国家公园等知名度高的景区具有无可替代的旅游优势。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旅游目的地后期旅游线路规划、完善旅游服务、目的地营销等产生重要的借鉴作用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