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动物模型,观察GDNF基因的编码产物—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IBS大鼠模型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的表达情况和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可塑性改变的情况,初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两者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IBS1(乙酸灌肠)组﹑IBS2(慢性激怒)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乙酸灌肠和慢性激怒的方法制造IBS动物模型,用腹壁肌电活动测量和结肠转运功能的检测分别对模型进行评价。观察用CAD(cathepsin-D)抗体标记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并检测GDNF在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组织内的表达,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⑴IBS1组大鼠腹外斜肌收缩次数在不同扩张容量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IBS2组大鼠直肠排出小球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单位时间内排出的粪点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各组大鼠肠黏膜组织结构完整,均无充血﹑水肿﹑溃疡,显微镜下观察无炎症细胞浸润等组织学改变。⑵IBS1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IBS2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数目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IBS1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GDN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BS2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GDN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CAD与GDNF的表达呈高度负相关。结论⑴乙酸灌肠的方法制成的IBS大鼠模型符合IBS的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慢性激怒的方法制成的IBS大鼠模型符合IBS的胃肠动力紊乱的机制,均可作为成功的IBS动物模型用于IBS的试验研究。⑵乙酸灌肠的方法制成的IBS大鼠模型结肠肌间神经丛内存在神经元可塑性改变,慢性激怒的方法制成的IBS大鼠模型结肠肌间神经丛内不存在神经元可塑性改变。推测肠神经元可塑性改变可能是感染后IBS(PI-IBS)的发病原因之一。⑶损伤神经元对GDNF的需求增加,说明GDNF对胃肠道神经元有维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