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内镜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目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是外科急危重症,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效果尚不满意。本研究通过评价内镜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改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间收治的105例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0例行内镜ERCP+EST+ERBD,同时放置肠内营养管行早期肠内营养;与55例常规治疗联合肠内外营养的患者进行比较。分别对患者术后主观症状、体征、血常规、生化指标、血清内毒素含量、TNF-α、IL-10、CD4+/CD8+、CT分级、患者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均可顺利完成两种治疗方案。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内镜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方案对患者主观症状、体征、血常规、生化指标、内毒素血症、TNF-α、IL-10、CD4+/CD8+、CT分级改善明显,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结论内镜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是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第二部分ERCP术后胰腺炎技术层面危险因素分析(附7168例报告)目的:ERCP术后胰腺炎(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四个发展时期中PEP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试图证实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逐渐下降可能是归于严格的患者选择标准、内镜设备的完善和技术的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9年12月至2010年3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诊断与治疗性ERCP的7168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RCP设备和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病例被分成4组。对各组间PEP的发病率和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7168例ERCP术后胰腺炎的总发生率为3.70%(265/7,168)。比较四个时期PEP的发生率,第一阶段为4.09%(77/1,884);第二阶段为5.79%(86/1,489);第三阶段为3.95%(62/1,568);第四阶段为1.80%(40/2,227)。通过单变量分析,发现胰管内支架置入(OR 0.300)和应用异丙酚复合麻醉(OR 0.632)对于PEP似乎是保护性因素。通过多变量分析,发现重复插管(OR 3.462)、胰管造影(OR 3.218)、胆管括约肌球囊扩张(OR 2.847)、乳头预切开(OR 2.493)、高压非选择性注射(OR 1.428)、过度电凝切开(OR 1.263)、既往胰腺炎病史(OR 3.843)和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OR 1.782)是明确引起PEP相关危险因素。结论:PEP发生率的明显降低与不断改善的ERCP操作技术相关。通过持续地改进ERCP技术,例如常规使用导丝、高选择性插管、胰管内支架置入和谨慎的乳头切开,PEP发病风险可以尽可能被降低。第三部分胆胰管双支架置入术预防高危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目的: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 PEP)是最常见的和最严重的ERCP术后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内镜下胆胰管双支架植置入术对PEP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普外二科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经ERCP诊疗中心对行内镜治疗的具有PEP高危因素的患者409例,根据术中是否留置胆管支架及胰管支架分为三组,分布比较各组之间PEP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PEP发生率:无支架组23.2%(13/56),ENBD/ERBD组11.9%(32/270), ERBD+ERPD组3.6%(3/83),三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轻度PEP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ERBD+ERPD组中度PEP的发生率较无支架组(1.2% vs.0.10.7%;P=0.017)和ENBD/ERBD组(1.2% vs.7.4%;P=0.035)均显著降低;ENBD/ERBD重度PEP的发生率较无支架组显著降低(1.1%vs.7.1%;P=0.018)。结论:内镜下胆胰管双支架置入术可以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PEP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