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特指居于地级城市的由专科升入本科的高等学校。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众多处于地级城市的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近年来新设置或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有一百多所,他们一般远离省会中心城市。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新建本科院校也融入到了扩招的洪流之中,扮演了扩招生力军的角色,并直接导致了今天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招生与就业作为关联性非常密切的两个方面,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一个是作为“原材料输入”,一个是作为“产品输出”,如何把握好“原材料”的加工过程,就直接决定了“产品输出”的市场前景及该“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因而,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就业工作而言,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就不得不考虑在毕业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将教育资源投入到哪些专业才能获得经济利益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很大一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往往都是从专科升格而来,在办学过程中,就需要考虑招生层次的问题,即哪些专科应适当保留招生,其比例应该占学校整个专业结构的多少等等问题。在就业层面而言,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又主要是位于地级市,因而,其毕业生的输出市场主要就是该地区,这也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本地区的区情,加强对地方特色的研究,培养适合本地区需要的人才,这样才能准确破解学生就业的问题。本文以毕节学院作为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从内部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以及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等;从外部来看,在于毕节学院所处的毕节试验区经济欠发达、资源相对丰富、交通发展滞后而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等。在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三个对策:(1)发展实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如毕节学院的专业建设中应该优先发展地矿类工科专业。(2)找准层次模式定位,推进本科招生工作,培养地方性人才。(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最后,本文将新建本科院校就业问题置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讨论,认为要解决其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从抓教学质量入手,搞好专业、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其办学质量。质量是关键,只有办学质量上去了,新建本科院校就业工作的困境才能从根本上得以缓解,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则可以更好的为学生、为学校和为用人单位提供优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