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北区海上风电工程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ni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对环保的需求日益提高,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传统能源消耗大国,为缓解能源紧张,改善能源结构,风力发电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一条新途径。我国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海上风电场建设不占用宝贵的陆地资源,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广阔,成为我国风力发电的重要部分。2008年以来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众多海上风电场投入建设。风力发电虽是清洁能源,但风电场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近岸海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海上风电场占用海域面积大、运行年限长,在较小的区域内密集建设海上风电场会对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累积影响。为了对海上风电场的规划、建设的速度、强度和布局进行合理安排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以及降低海上风电场建设的生态影响,对海上风电工程的累积影响进行评价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北区海域多个海上风电场对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海上风电工程的累积环境影响识别,选取水环境综合质量、浮游生物量和底栖生物量为评价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确定。通过以幕景分析法为框架,综合运用GIS技术与数学模型法,构建了海上风电工程累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据此定量评价海上风电场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幕景下的海洋水环境、生物生态环境和底栖环境的变化情况,综合考量累积环境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海上风电工程累积环境影响管理措施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海上风电项目的累积影响识别,选取海洋水环境综合质量、浮游生物量和底栖生物量为评价指标,采用ARCGIS10.1软件中克里金插值工具分析了在风电工程建设不同时期下的海洋水环境、生物环境和底栖环境的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多个风电场建设会造成区域海洋水环境一定程度的降低,水质污染因子超标率增加;海上风电工程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较大,施工建设行为会造成浮游生物损失;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是长期不可逆的,主要和风电场规模和其占海面积有关;海上风电工程建设对近岸海域和风电场附近海域的影响较大,离岸较远的区域环境状况受影响较小。(2)通过构建累积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对江苏滨海多个海上风电项目进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三个幕景下秋季的累积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0.475、0.508、0.640,累积影响等级由一般影响增加为较大影响,指数增加率为34.76%,春季的累积影响综合指数为0.434、0.485、0.578,累积影响等级为一般影响,指数增加率为33.26%。秋季海上风电工程建设对海洋水环境、底栖环境的影响较大,春季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较大,海上风电场建设对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会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而增大。(3)针对海上风电项目的累积环境影响和研究区域海上风电建设现状,提出风电项目的开发与规划的尺度规模应科学适当,避免过度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造成危害。风电场施工建设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安排施工期以及加强管理,结合区域季节特性和生态敏感特性,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于难以自我修复的底栖环境应当采取生态补偿,以其恢复底栖生物生态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结构等四个方面的建议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树突状细胞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处理和提呈抗原,从而启动T细胞反应,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树突状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内质网(Endoplasmic
1958年,在河南洛宁县张鼎延别墅遗址出土了《琅华馆帖》原石。《琅华馆帖》是汇集王铎、张鼎延等人书法作品的一部刻帖,镌刻精细,所刻诸体形神兼备,原石保存完好。帖石材质为汉白玉,刻工为北方著名工匠张翱。《琅华馆帖》的底本来自于王铎、张鼎延来往信札、诗文奉和。此外,帖中还收录了王铎好友张缙彦与张鼎延儿子张琯、张璿的诗文。《琅华馆帖》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一些诗作,文学、史料价值相得益彰,以诗记史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脑功能定位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5
由特定物理事件引起的声波可以称为声音事件。对声音事件的特征提取和识别,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声音事件的类型,获取环境信息,从而指导生产和生活。声音事件识别过程分为特征提
摘要:目前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并未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其他专业更有难度,故要从高校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自我认知三要素出发,建立适合艺术类大学生教学(专业)策略、实训策略、心理策略等就业能力培养策略,从而完善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将“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新的评价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然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核心素养的评价仍然是一个难题。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理念向评价行为转变,是本研究的目的和宗旨。为了构建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使其既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有诊断、导向、激励作用,又能检测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
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集旅行体验与研究性学习于一身的全新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
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该环节的开展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后续环节的开展,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有效的导入是新旧知识间的桥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连结和过渡,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地理课堂对导入环节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分析总结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导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各章内容的安排主要如下: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