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音乐在上个世纪中期产生。严格说来,它本身既不属于某个流派,也不代表某种新风格的诞生,实际上它仅为作曲家们在探索新的音色、新的表现方式、新的音乐结构原则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和采用新的结构思维的可能性而已。文章涉及电子音乐创作与传统器乐创作两种方式,但绝非将二者视为一对“矛盾”体。在分析研究它们各自的创作语言材料、音响组织方式、结构构建模式以及完成形态、传播途径等方面特点的同时,更着力于探索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和可借鉴之处,强调电子音乐创作是传统创作方式的一种延伸、丰富或补充。本文的特点在于:1,不涉及对电子音乐作品的实例分析和研究,而是抛砖引玉,将分析对象锁定在具有电子音乐创作经验的作曲家所创作的非电子音乐作品上。2,从区别于以往的角度去关注传统器乐作品,融入电子音乐思维方式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两种不同的创作思维相互间的影响和渗透。在西方现代作曲家中,涉足过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不在少数。本论文之所以选择利盖蒂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作品音响非常独特,显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思维方式:另外,利盖蒂的电子音乐创作经历,使他在声音的认识和创作思维的创新上都有一定的影响,虽然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创作过电子音乐作品,但这种“残留”的痕迹和潜在的影响却在他许多传统器乐作品上都有所展露。《大气》(Atmospheres,1961年)是在利盖蒂电子音乐创作时期告一段落后创作的第一部传统管弦乐队作品(1961年10月22日首演于多瑙厄辛根音乐节),它以其大胆的音响和崭新的结构思维轰动了西方现代乐坛。笔者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细致全面的剖析来验证论题,并为以后的进一步探索奠定基础。文章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即宏观论述和实例求证。上部分主要是对电子音乐产生、发展背景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引入利盖蒂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经历,论述他在电子音乐作曲上的学习实践进而受到的影响。下部分是对《大气》这部作品的分析论证,通过音色材料、组织手法以及整体结构三个方面论述其思维方式与电子音乐的相互关联之处。结语对全文中所讨论的中心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抽象,并对当今音乐创作中思维方式多元化趋势做了初步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