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制氢用表面改性钙钛矿型透氧膜机理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型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在氧气分离,膜催化和燃料电池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对于工业级COG制氢来说,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在透氧量方面还有待提高,因而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内外,在低氧分压侧(透氧膜催化氧化反应侧)表面进行涂层修饰,提高透氧膜的透氧率已经有较多研究报道。然而,在空气侧(高氧分压端)表面进行涂层修饰,提高透氧量的研究报道很少。对于具有良好透氧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的BaCo0.7Fe0.2Nb0.1O3-δ(BCFN)透氧膜空气侧使用表面修饰,提高透氧率的研究工作尚无报道。对空气侧表面修饰提高透氧性能的机理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文通过在BCFN膜片的空气侧表面修饰上一层多孔催化材料,分别研究了非对称BCFN透氧膜制备的工艺优化、不同涂层材料对BCFN膜片的表面改性情况及透氧机理。   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萤石型结构的Ce0.8Y0.2O1.9(YDC)和Ce0.8Sm0.2O19(SDC)粉体,由TEM结果可知,制备的粉体颗粒十几纳米,且分散均匀。通过XRD分析表明,经过改性后的透氧膜经过高温煅烧后空气侧的物相是涂层和基体物相的混合,没有新相生成,且结合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涂层对基体没有任何破坏。由SEM结果表明,采用直接浸渍法将纳米Ce0.8Y0.2O1.9浆料均匀涂敷在BaCo0.7Fe0.2Nb0.1O3-δ混合导体透氧膜上,875℃高温煅烧后,制备出了具有多孔微观结构的表面改性BaCo0.7Fe0.2Nb0.1O3-δ混合导体透氧膜,涂层颗粒细小,孔洞分布很均匀。随着煅烧温度升高到1000℃,涂层颗粒长大到200-300nm。通过超声波振荡实验结果表明,经950℃和1000℃焙烧涂层与透氧膜基体之间的粘结牢固,涂层不易脱落,具有良好的抗振荡性能。   本文对空气侧涂层材料YDC和SDC改性透氧膜经COG氧化重整实验后透氧膜空气侧相成分变化、微观结构以及在模拟COG的气氛下的透氧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COG吹扫条件下,空气侧表面使用YDC和SDC多孔涂层后的BCFN透氧膜,在60ml·min-1~162ml·min-1流量范围内,透氧量都有明显提高,最大可提高24%左右。   对透氧实验前后的XRD结果分析表明,改性后的透氧膜经COG氧化重整实验后透氧膜空气侧涂层相仍是单一萤石型结构,但BCFN的钙钛矿主相都没有保持完整,有新相生成。通过SEM分析表明,YDC和SDC改性透氧膜经COG氧化重整实验后透氧膜空气侧微观结构虽然涂层颗粒长大,发生了部分烧结,孔洞部分消失,但整体仍是多孔结构。   通过研究BCFN和YDC的氧离子电导率和O2-TPD结果得出,和BCFN相比,YDC材料具有较低的氧离子迁移活化能和较强的氧气脱附能力。   TG实验结合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标准状态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e4+向低价态转变的分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G呈现降低的趋势。当样品变化到空气气氛,YDC的吸氧反应热峰面积很小,说明氧气进入YDC需要的能量低,YDC和BCFN相比,更易吸氧。   通过Ce3d XPS能谱结果可知,YDC涂层在氩气气氛和透氧实验后,都发生Ce4+→Ce3+之间的转变,为缺陷方程O2+4e+2Vacancies=2O2-提供电子,使缺陷更易向右进行。又通过电离能考察Ce、Co、Fe的提供电子的能力,由于Ce的电离能最小,则在相同的条件下Ce更容易产生电子。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用简单的化学湿法制备了磷铜网(片)超疏水表面,通过方法创新,期望能够提供一种简单、成本低廉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用现代表征技术分析表面化学组成和微观纳米微米结构
近年来,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对于车用摩擦材料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很多新型无石棉摩擦材料的综合性能已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哪一类的新型无石棉汽车摩擦材料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重量轻、成本低、可溶液加工、柔性以及性能可调控等优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引达省并二噻吩”(IDT)作为“噻吩-苯-噻吩”的一种衍生物,具有优异的平面型大?共轭体系,在有机光电光伏领域显示了优异的性能。本文成功的设计、合成了两种基于“噻吩-苯-噻吩”结构的新颖的给体单元,并将其用于高性能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制备,通过器件优化,探索其结构与光伏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具体工作
【摘要】岭南画派崛起于近代的岭南地区,说到底,岭南画派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在它的身上充分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历史特质与哲学理趣,当然也包括了时代与地域的审美时尚。近代历史尤其是近代哲学对于岭南绘画的影响其实是很深刻的,关于这些,以往在研究岭南画派时,似乎未曾予以足够的注意,致使在这方面显得缺乏应有的纵深感。要深入了解岭南绘画就必须了解近代中国与岭南哲学的基本特征,并透过这种探求,去认知岭南画派的发展脉络
随着碳纳米管的发现,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奇特的物理、化学、力学特性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碳纳米管对电极表面进行修饰时,除了可将材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