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市场化体制下的消费大国,对消费者权益进行有效维护是市场经济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我国在立法方面建立了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从立法宗旨和调整对象两个方面关于消费者权益维护作出了相关的阐述:从制定目标来看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的合理运行,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不正当市场竞争形成有效的威慑作用,从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靠;该法律主要适用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这一特定条件,用以调整经营者与监管机构、经营者双方或消费者与经营者进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适用阶段上有所差异,该法主要适用于不当竞争行为的事先制止和规避阶段,是对消费者权益的间接保障。该法不仅有效地规避了不正当市场竞争的发生,而且为消费者合法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其立法、执法过程以及具体实践层面仍存在诸多漏洞,需要加强改进和完善。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侵害消费者正当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发了各界人士的重点讨论和关注。上述问题如何解决,《反不正当竞争法》如何进一步完善,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从实践层面和消费者群体切实利益出发进行法律的制定与修改,才是推动《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的根本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的具体表现,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探索两者内部联系。通过对欧美及亚太地区一些国家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各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比分析各国制定该法的立法基础和保障措施,从中学习相关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最后,重点研究《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消费权益维护的现实状况,发现其中的薄弱与不足,并尝试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改进与完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从而将有效地维护消费者权益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