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但是,人们的道德水平并没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上升,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甚至不容乐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培育大学生公共关怀有益于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有益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让大学生脑中的公共关怀意识激发其手中的公共关怀行为,再让大学生行动中的公共关怀实践巩固其心中的公共关怀理念,鼓励大学生真正做到公共关怀生于心,止于行。本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开篇围绕导论的内容展开,在分析公共关怀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前人研究的经验及不足,探讨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由大学生公共关怀的概述构成,在界定"关怀"、"公共关怀"以及"大学生公共关怀"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公共关怀理论有其深远的理论基础,国内主要从儒、墨、道、佛等传统理论渊源着手分析,国外主要从古希腊进行理论渊源分析。最后通过人格素养、幸福指数以及和谐社会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培育大学生公共关怀的意义和价值。第三部分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公共关怀培育的内容。在分析公共关怀对象的基础上,根据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结合公共关怀的特性,对构成公共关怀的四大要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运用网络和纸质相结合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公共关怀培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比对,剖析大学生公共关怀缺失的现状和原因,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的责任。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针对第四部分存在的问题,结合培育公共关怀的四大载体,提出公共关怀培育的路径。首先是加强大学生自身教育,实现两个角色转变;其次是融入高校培育的全过程;再次是分析家庭和社会两大载体;最后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大学生公共关怀的培育除了意识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落脚于真真切切的行动,这是培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本文主要从积极推动高校组织与大学生自发的多样式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将公共关怀的优秀品质落实到行动中,发挥其强有力的能量,感染自己,感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