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重创联合国军到1951年2月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为“侵略者”提案期间在联合国框架内围绕朝鲜停火问题而展开的多边调停始末,并在此基础上对参与调停的主要角色、效果及相关学术争议进行了辨析。文章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详细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前后联合国军的行动与反应。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安理会在苏联缺席之情势下迅速出台了北朝鲜为“侵略者”的决议。在苏联重返安理会后,安理会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陷入了僵局。但在联合国军仁川登陆作战获得成功后,美国开始考虑是否要跨过三八线,这一行动需要对中国参战可能性进行评估。在考虑多种因素之后,美国、英国等大多数联合国军中的参战国家不顾印度给予的警告,仍认为中国不会出兵,由此联合国军选择了跨过三八线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但是出乎联合国军意料的是,中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以人民志愿军的名义赴朝作战,这为朝鲜战争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第二章主要论述安理会邀请中国代表出席联合国相关会议和对中国控美侵略议案的讨论,以及第一委员会对停火方案的讨论。因中国控诉美国侵略的议案,安理会讨论了关于是否邀请中国出席联合国相关会议的问题,最终中国受邀出席讨论,可这两个控美侵略案都被草率地否决。而中国派遣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后,联合国内几乎所有国家都抱着平息中国对“美国威胁”的忧虑、防止战争扩大的目标来进行调停,且出台了众多的调停方案,最终由亚洲-阿拉伯国家提交的十三国方案被联合国大会通过,由此成立了三人停火小组(由联合国大会主席安迪让、加拿大外长皮尔逊、印度代表劳氏组成)继续处理调停事宜。第三章聚焦于“谴责方案”出台前的一个月,联合国就停火原则进行调停的进程。虽然三人停火小组希望先就停火原则达成一致,但这也未受到中国的认同,最终联合国不仅未能达成停火目标,反而通过了谴责中国为“侵略者”的决议。造成调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局势的变化以及中美在谈判条件上是对立的。而调停失败也使得战争局势进一步扩大,停战被进一步延迟;英联邦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的紧张等。第四章为综论,主要从评估调停角色、分析联合国的作用以及判断对中国是否存在停战机会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虽然调停失败,但是仍可以从中窥见这些调停努力所发挥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阿拉伯国家这些调停角色的努力,最大程度地延迟了美国“谴责方案”的通过。其次,这场调停是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的,联合国作为维护集体安全的机构虽然也发挥了有限的作用,但它也难以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机器。最后对中国来说,因美国无意愿达成真正的停火,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停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