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差异,超越平等,实践和谐——西方女权主义平等差异观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1986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政治文化思潮之一的女权主义思想本身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由于女权主义思想流派纷呈,理论庞杂,所以文章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平等与差异观着手,对其贯穿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始终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由此引发对性别平等与正义的思考,从中可以透视出女权主义发展的走向,借以启发以男女平等为当今基本国策的我国读者以深入思考,同时试图补足、丰富政治学理论中对两性平等与差异问题研究的匮乏与单薄。女权主义者的理论志向是通过解放女性来真正实现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和谐发展。 笔者在掌握大量国内外研究女权主义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政治哲学的理论,从女权主义和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即以妇女为中心,把社会性别的维度纳入研究结构的一种研究范式,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西方女权主义各流派的平等与差异观的比较并加以整合,得出平等与差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对平等与差异二元对立关系的逐步否定、并不断扩展“平等”、“差异”概念的内涵,动态理解性别差异,试图走出“差异困境”的过程;并试图得出超越单一静态的两性差异,承认多元动态的全面差异,提出应超越西方传统的男女两性之间的程序平等、形式平等、机会平等的认识,实践一种争取结果和条件平等、实质平等的目标及两性的和谐发展。 论文主体分为导论、正文、结语几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交待了文章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并对全文涉及到的几个主要概念:女权主义、父权制、社会性别进行了详细的语义分析;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点明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对西方思想史上女性从古代到近现代以来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根源进行了详实的历史考察,通过女权主义对西方传统二元模式的批评,说明了女性在公共领域“缺席”的政治哲学渊源,深刻阐明了女性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根源,为全文埋下伏笔。 第二章通过对各流派女权主义的平等差异观进行梳理,结合女权主义流派的划分,展示出三波女权主义浪潮中各个流派对平等、差异问题的看法,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总结,分别归纳为“等同论”的平等观、“差异论”的平等观、“多样化”的平等观,并追寻出这种发展变化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总结出西方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观的三个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批判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种继承和超越的关系。 第三章结合女权主义平等差异观对当代正义理论的挑战,可以看出女权主义的平等差异观逐渐趋向于通过诉求正义来表达,并通过对正义、关怀与性别平等和差异的整合,以均衡差异和平等的性别正义,作为对女权主义理论未来的展望,表达尚未定评的女权主义正义诉求。第四章本文点明西方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观对我国性别制度的启示,阐明了我国对西方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观的借鉴,以及寻求两性和谐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尝试提出可行的方案。最后指出了性别平等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结语部分阐明一个道理:一个共同体的存在不是以同一性来建构的,在多元社会中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承认差异和多元的平等之后的和谐共存,是和而不同。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之法律思想,已经由传统的事后损害赔偿制裁救济方法,进入以事前预防损害及实现权利的保护措施。其中民事诉讼法中有关民事保全程序的规定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民事保全
现代化过程中对政府职能的探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关系着政府自身转型,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20世纪以后,以不同程度的民营化为特征的行政体制改革像民主化浪
三农问题在我国持续升温,成为人们不断讨论,政府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三农问题中农民是关键,土地又是农民生产和生活之本,而土地征收行为是直接将农民与土地剥离开的国家强制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高校因在学生管理中违反法律、侵害学生的权利而成为被告的现象不断出现。这也表明学生开始选择诉讼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研究高校学生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高校学生的实体性权利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对程序性权利的研究还非常欠缺。而程序性权利对于实体性权利的保障又是不可或缺的,故本文旨在对高校学生程序性权利作一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对于解决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四川省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近年来,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有
国家统一作为上世纪国共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后,更加突出的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作为处理“国家统一”的基本政策,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一直是影响两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