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分型诊断与发病机制初探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e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预后较差。SLE-TMA背后的病因多样,已知的有抗磷脂抗体、ADAMTS13抑制物、感染等,但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病因尚不明确,最佳治疗方式不详。零星报道认为,补体旁路激活或许在SLE-TMA的发病中有所参与,但尚缺乏充分论证。研究目的:1.探讨SLE-TMA的分型诊断模式,及不同类型SLE-TMA的临床表现、预后差异;2.探讨包括补体因子、内皮损伤标志物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在SLE-TMA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3.对遗传学突变在SLE-TM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SLE-TMA患者40例,以及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对照组14例、其他类型TMA对照组38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潜在病因对SLE-TMA进行分型,比较不同类型的SLE-TMA患者间的临床表现差异。留取患者外周血标本,分离血清、血浆,通过ELISA法测定CFH、补体因子B(Complement Factor B)、可溶性C5b-9、补体旁路相对活性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E-选择素在外周血中的浓度,比较SLE-TMA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以及不同分型的SLE-TMA患者内部差异。同时,分离外周血中的血细胞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分析可能与SLE-TMA发病相关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1.研究纳入的SLE-TMA患者中47.5%病因尚不明确。根据可能的潜在病因将SLE-TMA分为不同亚组,发现ADAMTS13抑制物介导的SLE-TMA均有神经系统受累而肾脏受累少,对血浆置换反应好。病因尚不明确的SLE-TMA中,TMA局限于肾脏的患者与有微血管病性溶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AHA)的SLE-TMA(即SLE-aHUS)相比,血液学表现较轻、血清肌酐水平较低(p=0.005);但二者共同点为主要受累脏器为肾脏,且对血浆置换效果不佳。2.局限于肾脏的SLE-TMA患者与SLE-aHUS相比,CFH浓度更高(p=0.026)。局限于肾脏的SLE-TMA患者的E-选择素水平显著低于SLE-aHUS(p=0.016)。补体因子CFB、sC5b-9、补体旁路相对活性、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ICAM1及VCAM1在不同的SLE-TMA亚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3.SLE-aHUS、局限于肾脏的SLE-TMA和存在其他病因的SLE-TMA之间未见遗传易感性的差异。SLE-TMA患者中易栓症相关变异多于补体相关变异。检出突变的患者TMA相关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可能更大,并且这些患者尽管接受了强度更大的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反应却劣于未检出突变的SLE-TMA患者。血清学检测方面,具有补体相关遗传学变异的SLE-TMA患者的VCAM1水平较未检出突变者显著升高(p=0.001),具有复合补体相关变异更易检出补体因子异常。结论:病因尚不明确的SLE-TMA可根据有无MAHA分为严重程度不同的两个亚组,这些患者受累器官以肾脏为主。补体因子和内皮细胞标志物E-选择素检测对于区分上述两个亚组的SLE-TMA可能有一定作用;SLE活动导致了患者的补体因子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可能“掩盖”了 SLE-TMA与LN间的差异。携带TMA相关遗传变异的SLE-TMA患者对血浆置换反应较差,可能仍需寻找其他治疗方法。补体复合突变患者的补体旁路高度激活,导致补体因子消耗增加。补体相关变异可能通过加剧内皮细胞损伤在SLE-TMA发病中起到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预后非常差,因此,探究肿瘤进展机制,寻找治疗靶点和标志物有重要意义。肿瘤组织硬度增加是实体肿瘤共同的特征。GBM硬度增加可通过多种生物学过程促进GBM增殖、侵袭、上皮-间质转化及药物抵抗,是潜在的治疗靶点和临床标志物。为进一步探究GBM肿瘤相关生物学过程的特点,筛选GBM硬度相关特征基因并探究其临床预后价
研究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ALS)是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与ALS有多种关系。既往研究提示与一般人群相比,ALS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较低。多数研究认为糖尿病与ALS患者生存率无关,但发病时间延迟。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较大的ALS诊治中心之一。本研究拟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ALS队列进行分析,并与既往研究数据对比
目的探究中国城市中老年人群的前列腺潜伏癌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点(恶性程度,体积,空间分布等),并以尸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经会阴与经直肠两种穿刺途径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的横断面研究以及诊断试验研究,收集了 2014年至2020年来自中国北京市人群中的遗体捐献者前列腺组织标本。我们首先在尸检前列腺标本上模拟经会阴与经直肠12针穿刺,随后将前列腺标本按2mm-3mm层厚逐层切割,对穿刺标本和前
研究背景及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是一组起源于成熟T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明显差于B细胞淋巴瘤,标准化疗方案有效率尚可,但存在缓解时间短、复发率较高的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阐明PTCL的发病机制,对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及改善PTCL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PD-1/
研究目的:放疗是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CL)治疗的基石。在过去的十年中,早期NKTCL的治疗已从基于蒽环类药物的化疗逐渐发展为基于非蒽环类药物的放化疗综合治疗,早期ENKTCL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改善。在真实世界中,接受诱导化疗后放疗的ENKTCL患者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目前针对预后较差的诱导化疗抵抗的ENK
背景盆腔器官脱垂作为最为主要的一种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植入合成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对于重度和复发脱垂的疗效得到了循证医学证据的肯定,但植入网片带来的网片相关并发症使得该手术方式一直存在争议。疼痛并发症是其中最为棘手的严重并发症,但目前对网片植入术后疼痛的原因和机制尚无深入研究。材料和方法10具新鲜女性冰冻尸体,在尸体标本中进行经阴道植入网片的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对阴部神经、分支
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目的:约三分之一的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起,颈动脉斑块发生破裂进入脑血管,造成急性栓塞,引发脑缺血事件。相比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几率更高,发生卒中风险更大。大量研究指出,斑块稳定性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临床治疗选择。而受限于人眼的分辨能力与主观判断的阅片方式,目前的无创影像技术仅能判断少数斑块形态特征,难以观察到
目的:肾动脉狭窄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或血管重建是否从中获益尚有争议。本研究拟探索影响肾动脉狭窄患者腔内治疗后近远期血压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地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单侧肾动脉腔内治疗的肾动脉狭窄患者,收集患者重要的临床信息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症、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影像资料等,并在腔内治疗术前和术后进行了 FD-PBV灌注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随访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
目的泪沟畸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美学问题,涉及下睑和中面部各层次的诸多解剖学变化,近年来得到学者们的深入研究。用于泪沟畸形矫正的下睑成形术在当下己成为面部年轻化治疗的热门选择,与此相对的是,用于客观评估泪沟严重程度的方法仍较为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三维摄影测量技术,以中国人群为对象建立一套针对泪沟畸形的三维测量方法,并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在第二部分,回顾本中心通过眶隔脂肪重置技术矫正泪沟畸
背景及目的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或其配体(PD-L1)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单药治疗在多个癌肿中取得成功,研究者们的兴趣开始转向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但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利用现有临床试验数据,总结抗PD-1/PD-L1联用治疗的不良反应谱,并对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合并。此外,部分重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