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xy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病例选择:回顾性选择面颈部术后软组织缺损行修复术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1)创伤、良性或恶性肿瘤、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等,具有整形意愿的患者;(2)一侧/两侧颈肩部皮肤正常;(3)符合皮肤扩张器皮肤扩张适应症;(4)无明确手术禁忌症,可耐受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手术;排除标准:(1)供皮区或供瓣区皮肤缺损者、有明显感染、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则不可行皮瓣转移手术;(2)因自身原因而导致的皮瓣扩张不足;(3)有明确手术禁忌症者;2.分组与治疗:其中30例行游离皮片移植列为皮片移植组,30例行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列为扩张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修复区挛缩率、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3.观察指标:扩张组与皮片移植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定期门诊随访,1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修复区皮肤挛缩率,挛缩率=(术后即刻面积-随访时测得的面积)/术后即刻面积×100%;2应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术后6个月满意度;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的实验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比较用χ2检验,用SPSS13.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扩张皮瓣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术后修复区皮肤挛缩率分别为(1.96±0.33)%、(4.34±1.32)%、(6.85±1.32)%,均明显低于皮片移植组的(2.41±0.36)%、(6.71±1.46)%、(8.36±1.59)%(P<0.05)。2.扩张组术后治疗周期满意率为70%,满意度评分为(7.01±1.38)分,明显低于皮片移植组的96.67%,(8.71±1.45)分(P<0.05)。3.扩张组术后皮肤色泽满意率为83.33%,满意度评分为(8.32±1.61)分,明显高于皮片移植组的70%,(7.21±1.52)分(P<0.05)。4.扩张组术后皮肤弹性质地满意率为90%,满意度评分为(7.83±1.52)分,明显高于皮片移植组的76.66%,(7.11±1.52)分(P<0.05)。5.扩张组术后治疗效果满意率为86.66%,满意度评分为(7.75±1.53)分,明显高于皮片移植组的76.66%,(7.23±1.54)分(P<0.05)。6.扩张组术后软组织挛缩程度满意率为90%,满意度评分为(8.32±1.75)分,明显高于皮片移植组的80%,(7.05±1.86)分(P<0.05)。7.扩张组术后6个月总体满意度为93.33%,满意度评分为(8.33±1.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7.12±1.53)分(P<0.05)。8.扩张组:1例患者发生皮瓣远端局部坏死,1例皮瓣远端表皮水泡,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扩张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术后4例出现局部坏死,3例经换药处理后治愈,1例移植失败,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P<0.05)。结论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面颈部软组织缺损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区皮肤挛缩率均明显低于皮片移植术,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皮片移植术,主要并发症是皮瓣远端局部坏死或炎症反应。
其他文献
<正>"行业标准的起草阶段"是指行业标准计划项目下达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立项要求组织科研、生产、用户等方面的主要参加单位成立起草工作组,确定工作分工、工作进度,在充
自Alamouti提出空时分组码以来,空时分组码的构造得到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复正交空时分组码当发射天线数大于3时,它的传输码率小于1。准正交空时分组码虽然能达到全速率,却
通信铁塔安全监测系统,将传感器探测、数据采集及软件技术于一体,实现对铁路通信铁塔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并及时对故障设备进行告警,解决了通信铁塔倾斜造成的安全隐患。介绍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高速运行时,车载非接触式钢轨廓形检测系统对钢轨廓形追踪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钢轨结构、车体运动姿态和环境光照变化。为有效避免以上因素的影响,提出基于
为快速准确地分割图像,将新型群体智能模型中的人工蜂群算法、灰度形态学和二维Otsu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图像分割新方法。该方法对待分割的图像进行灰度形态学中的闭操作预处理,以抑制图像噪声,把图像阈值看成人工蜂群算法中的蜜蜂,利用二维Otsu法设计人工蜂群算法的适应度函数;通过采蜜蜂、侦察蜂和观察蜂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逐代逼近最佳阈值。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分割红外图像和SAR图像时,分离出来的目标
基于新师范视角,重新审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工作职能,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室、教育技能实训室和艺术技能实训室等三种不同类型实训室及其结构特征,剖析学前教
为优化绿豆芽中多酚的提取工艺,利用超声微波辅助法萃取芽长4~5 cm的绿豆芽中的多酚,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采用响应面法以微波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及料液比为因素,以多酚